第1410章 汇报工作(2 / 3)

所思地点点头:“嗯,这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以前太依赖老关系和老渠道了。”

“对!”刘国栋得到认同,语气更坚定了些,“其次,他们的库存周转率比我们高不少。我仔细研究了,他们不是简单追求低库存,而是和几家核心供应商建立了深度协同,信息共享,甚至让对方的管理人员参与他们的生产计划制定,实现小批量、多频次的精准配送。这样,他们库房里基本没有积压超过三个月的呆滞料,资金占用少,场地也节省。”

刘国栋边说,边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翻开几页,上面是他用钢笔工整记录的要点和数据对比。“厂长,这是我了解到的一些具体数据和他们的操作模式,可能不完全准确,但大致思路应该没错。”

刘国栋在机修厂这几天可不是光喝酒了,这种学习上的确定问题,刘国栋也是拼命的拿本儿往上记,而且闲的时候也经常总结。刘国栋也深知自己的不足,对于采购方面,他就是一个小白。

唉,小白不要紧,重点是要学习。干中学,干中学。刘国栋也觉得这句话说得十分不错,况且厂子里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自己面前,刘国栋也一点都不客气,直接拿来照抄照搬。完全没有心理负担,反正是交流学习嘛,我觉得你的好,那就是我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杨厂长接过笔记本,戴上看东西时才用的老花镜,一页一页认真地看。他没有立刻评价,但不时用红蓝铅笔在笔记本的空白处划上重点或打个问号。这个动作刘国栋很熟悉,意味着杨厂长在深入思考。

杨厂长这个态度,也让刘国栋十分安心,毕竟他有一些问题,容易。有疏漏,但是杨厂长这么仔细的查看自己的笔记,以及自己所说的话,那就相当于上了二重保险,况且杨厂长这么仔细的话,到时候出了问题也有缓冲的余地。

过了好一会儿,杨厂长才摘下眼镜,用手指轻轻敲着笔记本,目光炯炯地看着刘国栋:“国栋,你这次出去,眼光不一样了!不再是只盯着眼前一亩三分地,搞点紧缺物资回来,而是看到管理模式上去了。这东西,价值更大!”

得到厂长的肯定,刘国栋心里踏实了,他趁热打铁,说出了自己考虑了一路的想法:“厂长,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你看,咱们厂在利用边角料、替代材料降低成本方面,有些土办法效果不错,他们机械厂的人听了也很感兴趣。我在想,光是咱们去学人家不够,是不是可以找个机会,正式邀请机修厂供应科或者他们主管生产的领导,来咱们厂考察交流一下?”

杨厂长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端起茶缸,吹了吹气,慢慢喝了一口,显然在权衡。

刘国栋赶紧补充:“厂长,我是这么想的。第一,礼尚往来,关系能更融洽,以后咱们采购他们的特种品,或者他们需要某些小型精密配件,合作起来更顺畅。第二,也是更重要的,让他们用采购方、使用方的眼光来看看咱们的整个生产流程和物料管理,也许能发现一些我们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己看不到的浪费或者可以优化的环节。这叫借力打力,相互促进。”

刘国栋是希望促进两厂之间的合作的,并不只是像一次简单交流这么简单,人多好办事儿,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他是懂的。大家抱团取暖,到时候风浪大了,一浪打下来,船大一点,也好,稳住船身。

杨厂长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办公室里一时很安静。

突然,他放下茶缸,发出嗒的一声清响,脸上露出了果断的神色。

“好!这个提议非常好!”他双手按着桌面,身体前倾,目光锐利而充满欣赏地看着刘国栋,“国栋啊,你现在思考问题的高度,确实不一样了!能从一次简单的采购接触,想到两个厂之间深度的供应链协同和交流上去!这说明你真正把厂子的利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