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辽西大溃败(2 / 4)

明末之虎 遥远之矢 7707 字 2021-02-22

现了第一个高峰,它的标志就是震惊世界的郑和下西洋,被西方学者赞誉为

“发现世界”的壮举。此后逐渐走下坡路,到了万历第一个十年,由于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改革,出现了万历中兴,使得万历时期成为明朝历史上最为富庶强盛的时期,缔造了明朝的第二个高峰。

但是好景不长,皇帝为了消除张居正

“威权震主”的影响,彻底否定了张居正的政绩,甚至以为他是

“专权乱政”、

“谋国不忠”。于是乎,万历后期政坛高层忙于朋党之争,忙于

“窝里斗”,国事急转直下。到了天启时期,皇帝昏庸,朝廷大权落入大太监魏忠贤之手,形成

“阉党”专政的局面,正直的官僚不是被革职,就是被杀戮,政局腐败透顶。

朱由检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继任皇位的。他严惩魏忠贤及其党羽,清查

“阉党逆案”,为遭受

“阉党”迫害的官僚平反昭雪,拨乱反正,希望再次营建一个中兴局面。

然而时势已经大变,东北的清朝羽翼日渐丰满,明朝与清朝的战争屡屡败绩,满洲铁骑多次越过长城要塞,威胁北京及其周围地区。

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造反大军,已成燎原之势,驰骋中原。这两股势力,都想取明朝而代之。

大厦将倾,狂澜既倒,崇祯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企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上演了一幕亡国的悲剧。

在这一幕悲剧中,每个人都在演出悲剧,皇帝以悲剧谢幕,大臣们也莫不以悲剧收场。

大明王朝无可奈何地走向灭亡,而且亡在一个颇想有所作为的皇帝手上,不仅明朝的遗老遗少,甚至清朝的顺治皇帝,都扼腕叹息。

其悲剧性就在于,并非亡国之君的朱由检演绎了一幕亡国的悲剧。平心而论,朱由检在明朝诸帝中,绝对不是一个昏君,说他出类拔萃,也毫不为过。

他上台以后,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由于问题积累太多,内部早已蛀空,颓势难以挽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巍峨的王朝大厦,轰然倒下。朱由检本人以自缢的方式殉国。

这样的情节,怎不令人黯然神伤!它以悲剧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一个王朝走向灭亡的过程。

我把这幕悲剧的细节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出来,目的是给予读者历史固有的深邃启示,并非只发思古之幽情。

就好像我们观看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那样,不必站在哈姆雷特的立场上,而是以超脱的眼光来远距离观察历史。

19世纪独步欧洲史坛的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一大贡献是把历史学变成一门科学。

他的名言——历史的叙述应该是客观的、冷静的、无色彩的——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

我想尽量向它靠拢,是历史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接近历史真相,而与形形色色的

“戏说”划清界限。历史题材电视剧的

“戏说”之风由来已久,人们一批评,编导们就借口

“我们不是编历史教科书”来回敬。人们当然喜欢看有趣的戏,而不是乏味的教科书演绎。

但是总不能老是让大家看

“关公战秦琼”啊!如果听之任之,那么长此以往,就会在观众中形成一种

“话语霸权”,把戏说信以为真。所谓

“假作真时真亦假”,到了那个时候,可就麻烦了。当然,历史学家也应该检讨,为什么历史著作老是写得枯燥乏味,令人望而生畏?

波诡云谲、风雷激荡的历史本来是有声有色的、生动活泼的,历史学家完有可能把历史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个典范,他无须

“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