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台湾大开发(2 / 4)

明末之虎 遥远之矢 3728 字 2021-02-22

在陈永华主持下,台湾总共开发了大约1万亩的蔗田。由于台湾气候湿热,光照充足,环境特别适合甘蔗生长,新种植的蔗田,每一年里,能平均亩产16担左右的甘蔗。压榨蔗糖并提纯脱色后,出糖率约为10:1左右,也就是说,每亩蔗田可以生产16担白糖,总计就是16万担。而据《明末清初贸易史》一书资料,这白糖一旦运到日本,一担糖的出口价格是6两多银子,若是运到吕宋转贩欧洲,还可更多些,可达7两至8两。因此这将近1万亩的蔗田,每年可以为郑氏台湾换为10多万两银子。

“李大人,那棉田与桑田皆有前例可循,但这种甘蔗制糖,李大人打算要如何经营呢?”一旁的拓殖团长丁佑问了一句。

“各位,这甘蔗田,因其产品特殊性,且为了尽快扩大种植面积,本官打算让每户蔗农可分得田土二十亩,并把粮税亦折合在其中,可给要收购的甘蔗定价为,每担甘蔗1钱5分银子,这样的话,每户蔗农一年可产320担甘蔗,总共可获银钱48两,除去成本,利润可最少有35两银子,这样一来,足可让这户家庭的生活优裕有加了。”

李啸笑着继续说道“而且,据本官了解,那榨完汁的蔗渣,还可以作为肥料用来肥田,从而改良土质,让甘蔗土地出产量,能更进一步增长。再过几年,这甘蔗田的产量只会更高,蔗农获利也会更多。”

听了李啸这么说,丁佑脸上顿是满是希冀之色,他接话道“如果这120万亩甘蔗田开发出来,每年可生产192万担白糖,若以6两银子的销售价计,则是1152两银子呢。刨去成本与损耗,一年可获纯利多万两,实在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利润啊。”

丁佑说完,顿是满座欢笑起来,每个人都为这诱人前景,所深深打动。

谈完甘蔗,接下来,李啸要规划开发的,便是另一项大头利润所在,茶叶生产。

自万历三十八年开始,荷兰东印度公司将第一批中国茶叶,从福建贩回欧洲,有荷兰作榜样,诸如英国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等等,便纷纷开始通过海贸从中国大量出口茶叶。

这些茶叶,堪比除了丝绸之外,另一项可获重大暴利的中国产品。

以《英国海外殖民史》书中的数据为例,在1687年,也就是英国的“光荣革命”前一年,英吉利东印度公司规定,每艘从孟买到厦门的商船,回航时都应该运载150担茶注英担,112磅,508公斤,以每年5船计,这就是1500担,约76吨。

据史书记载,1磅中国茶叶,在英国的售价可以高达10英镑,约30两白银。这个数字换算过来,就是每担茶叶3360两白银,相当于每市斤中国茶叶卖价39两白银。也就是说,在1687这一年,英国每艘商船回航后,就会载回价值504万两白银的茶叶,以每年五艘船计,就是价值252万两白银,总价达84万英镑的茶叶。

当然,从中国这边的出口价不会那么高,根据《广州府志》记载,以清朝广州为例,一担茶的出口价约在20~30两白银左右,均价约25两银,而产地采购、运费、税金等成本却只有每担10两不到,其余部分就是纯利。也就是说,欧洲人将这些茶叶卖到本土,转手就是134倍的利润!

这简直是贩毒般的暴利!

即使后来18世纪中期后,因为印度和东南亚也开始大量产茶,导致茶叶价格大幅下降后,这相关的利润,也从未低到10倍以下。有道是,资本家只要有300的利润,就能出售绞死自己的绳索,更不要说10~134倍的利润了,这也就是为何一批又一批的欧洲商人,愿意前仆后继的往东方赶来的原因。毕竟,用孟子的话来说,那就是,利之所在,无往而不上。

在第一次英荷战争后,被英国人打败的荷兰人,不得不放松对海权的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