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2 / 4)

明末之虎 遥远之矢 6733 字 2021-02-22

力调配,就由如宝你自行安排吧,实在人力不足的话,我可从修建城墙的俘虏中,再抽调一些人力给你。”

郑如宝感激道“多谢许大人支持。”

许秀清笑道“这是小事,如宝不需客气,只是接下来又要怎么做呢?”

郑如宝回答“去盐完成后,可立刻开始翻耕,一般来说,一头牛一天可翻耕一亩半土地,我算过时间,等到我们这边要开始翻耕时,兴和村中的秋耕早已结束,正好可以从他们那边借耕牛过来使用。在翻耕的同地,播撒备好的人畜粪便,以中和盐分,增加土地肥力。”

许秀清笑着插话道“要是将来桑叶产出了,那些不能用来种植的空闲地块,正好可以集中开设养蚕作坊与缫丝工坊,这样从产出桑叶到加工,都是便利得紧。”

郑如宝笑道“大人想得周到,这样做却是甚好。”

一旁的李啸也笑了笑,他微微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其实李啸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景,没有说出来。

那就是,在将来,李啸打算,不光要卖生丝,更要卖丝绸。如果把生丝纺纱织染加工成丝绸,获利会进一步暴涨。

李啸前世看过明朝丝绸加工的一些资料,一般来说,生丝在纺织前要经过沸煮、漂白、染色和复缫几道工序的处理。在这一处理过程中,会有一些生丝消耗损失。据统计,在松江府这样的纺织技术成熟的地方,大约一斤半生丝可以制作一斤绸缎。

至于绸缎价格,每匹绸缎一般是长5丈重24两,视种类质量不同,每匹大约在8~20两白银之间,少数品质极佳者,更可以达到30~40两白银。若是把绸缎价格以每匹10两的偏低值估计,那么每一担半生丝可以织染出一担绸缎,约为80匹,价格可高达两白银!

而且,这还只是国内市场价格,出口价一般都需要再翻上两三倍,预计一担绸缎价格可达2000两以上!

这样算来,就算加上织成绸缎而产生消耗,那么同等重量的绸缎比生丝的出口价格,高了整整10倍!

可以轻易地算出,3万亩改良盐碱地而成的桑园,按最低产量算,能产出15万斤生丝,按一担120斤算,也就是1250担生丝,那么,约可产出840担丝绸,约67200匹,那么,在国内销售的话,总价为67万多两。而若是出口的话,价格更可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绝对可以达到150万两以上!

更重要的是,种桑养蚕织缎是可持续产业,是可再生资源。黄金白银会挖完,但是生丝绸缎却是可以年复一年地持续生产。

事在人为啊!这看似无用的盐碱地,若真能成为种植桑树的土地,岂不为赤凤卫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股豪情在李啸心中莫名激荡。

这种带领手下,群策群力打拼出一方天地的感觉,真好。

李啸返回赤凤城的千户官厅后,收到金汤城总管安谦派人加急传来的一封信。

安谦在信中告诉李啸,现在金汤城中,不包砖的土质城墙,已经修好了一半多,从赤凤城过来的七百多名军兵家属,皆已安顿妥当。堡内的各类官署,如商业司、工业司、民政司、钱粮司等日常行政机构的官署,均已修建完毕,只需李啸这边抽调官员,这些部门均可立刻开始运作。

看到这些消息,李啸十分欣喜。

不过,他再往下看时,心情便十分复杂了。

安谦在信中写道,长达三个多月的鞑子侵边,导致饱经战火的宣府、大同、山西等地,皆有大量的流民产生。上次李啸返回时,虽然带走了一万二千多名来自宣府北路的流民,但现在快二个月过去,又有大批来自宣府其他地方,甚至还有大同与山西等地来的流民,人数多达2万余人,猬集在正在修建的金汤城周围,不肯离去。

安谦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