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无情有情(上)(1 / 3)

大唐暮云 空谷流韵 6341 字 2019-12-14

长安城西北角,开远门义宁坊,大理寺。

帝国在武周执政之前,大理寺狱曾是朝廷的唯一中央监狱。武氏临朝后,御史台狱开始在执行圣意、帮助圣主在内部消除对抗势力或隐患上,具备了与大理寺分庭抗礼的地位。

但即便如此,大理寺狱仍然是个如京城大驿站般人气颇旺的所在。

卯时初,皇甫家的马车便从长兴坊出发了。自东往西穿越半个长安城后,终于停在大理寺狱门外。

宋若昭走下车,感受到晓寒未散的凉意。

她抬头,看着那映着朝阳、举折平缓的屋顶。

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夜晚,当各种力量尚未完全从休憩中苏醒时,承载帝国诸项权柄的庙堂建筑,乍望过去,倒和那些大寺大观一般,披了几分庄严宁静之美。

若昭驻足静立,等到辰时将至,终于看到戴着交脚幞头的青袍官员骑马行来。

大理寺有狱丞四人,品级皆为从九品下,故而穿的是官袍中最低级的颜色——浅青。

但在帝国的官僚系统中,即使九品这样的底层官僚,亦有可能是进士出身。

今日当值的刘狱丞,便是建中年间的进士,如今也过了而立岁数。

这几日正是风波骤兴之际,刘狱丞远远见到门口停着的马车旁,由婢女扶着的锦袍妇人,已猜到她的身份。

因了夫职夫勋,宋若昭是五品郡夫人,九品小官刘狱丞不论基于进士出身的修养礼仪,还是基于京城官场的规矩,都不会对这位绯紫人家的女眷视而不见。

但若昭探视明宪的请求,毫无悬念地被拒绝了。

若昭语滞须臾,又小心问道“狱丞,我阿妹宋氏乃亲王府孺人,就算坐事,也应由宗正寺出面知判,为何她会在大理寺狱?”

刘狱丞倒也和和气气地解释“皇甫夫人,宋孺人出自皇子妾室,本可享议亲特例,但,想必夫人应已得知宋孺人所犯何事,十恶中之大不道,不可再配享八议。况且,配享八议之人,归根到底也应由圣主裁决。而此番大理寺与张仆射联袂办案,本就是,本就是出自圣裁。”

刘狱丞这看似没有正面回答,实则把意思点透了的话,教若昭更为心悸。

明宪出事两日后,若昭才得知。

消息还是那韦执谊的岳父母、也就是当初依着普王之令认明宪做义女的杜黄裳夫妇,遣了仆婢送到皇甫府上。

如闻晴天霹雳的若昭,在片刻惘然失措后镇定下来。

婆母王氏咋咋呼呼地问她怎么办,自家可会受牵连。若昭安抚王氏后,却反应过来,为何普王府的人不来报。

很快,太子妃萧氏的宫人,带来了更为准确的消息,宋孺人与被幽禁的延光公主一道,得了郑注的指引,行巫蛊逆行。同时,普王府已奏报圣主,王府正妃吴氏殿外,亦发现了尸灰,而孺人宋氏的房中,则被发现养有蛊螺。

若昭的愤怒,如炽烈之焰,熊熊燃起。

她绝不相信明宪好端端地,会在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幸福时刻,去做养蛊厌胜之事。

不,就算这位从妹,真的怀有危机感,或者再说得重些,妒忌吴妃先有了身孕,她也断然不会用害人的手段来换取自己逆境的改变。这是宋廷芬训导子侄的原则,这是宋家的教养。

而郑注郑郎中,虽为太子夫妇所器重,但太子夫妇,尤其是萧妃,对母亲延光的不以为然、情感疏离,若昭在奉天城就发现了。那么,太子夫妇怎会荒唐到命郑注去为幽禁中的延光公主做谋士。

若昭像王叔文一样推演了事情的脉络,她猜测,不论延光所为出自何人授意,李谊一定为了将祸水引向少阳院,才突然诬指明宪和郑注。

若昭知晓普王李谊不是善辈,但她仍未想到,李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