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6章 海天遗照,四象归位(1 / 3)

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 海天遗照,四象归位

残阳如血,泼洒在东海之滨的海镜阁上。

这座矗立在断崖之上的楼阁,飞檐斗拱皆染金辉,琉璃瓦在暮色中流转着琥珀般的光。广场由整块整块的玄青石铺就,历经百年风雨,石面上布满细密的刻痕,那是历代阁中弟子练剑时留下的印记,每一道都藏着三分凌厉、七分沧桑。此刻,海风卷着咸腥气掠过广场,吹动四人衣袂,猎猎作响,却吹不散那凝聚在空气里的沉凝与决绝。

三艘乌木船已驶出十里之外,船帆在夕阳下缩成三个墨点,正一点点沉入海天相接的那条金线里。最后一缕帆影消失的刹那,广场中央的四人同时动了。

“呛啷——”

四声剑鸣几乎连成一线,却又清晰可辨出各自的特质。

凌羽手中的“碎星”最先出鞘。这柄剑长三尺七寸,剑身宽窄不一,布满不规则的锯齿状纹路,像是被天雷劈过的陨石熔铸而成。出鞘的瞬间,并非清脆的龙吟,而是低沉的嗡鸣,仿佛有万千星辰在剑体中震颤。一道暗金色的光芒自剑尖迸发,并非笔直射出,而是如流水般漫延开,在他周身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网眼处闪烁着细碎的光点,恰似夜空散落的星子。他身形未动,眼神却已穿透暮色,望向那艘载着“天枢”秘卷的船消失的方向,眉峰微蹙间,暗金光芒骤然收紧,如蓄势待发的蛰龙。

苏瑶的“流萤”紧随其后。这柄剑通体莹白,剑脊处嵌着七颗米粒大小的夜明珠,出鞘时没有半分声响,只有一道柔和的白光悄然弥漫,如同月光洒在平静的湖面。她手腕轻转,剑尖在玄青石上一点,没有火星四溅,反而留下一串淡绿色的光点,如同夏夜草丛中飞舞的萤火虫。这些光点顺着她的剑势流转,渐渐连成一片薄雾,将她笼罩其中。雾中隐约可见她素白的裙裾飘动,剑光与雾气相融,看似柔弱无锋,却藏着绵密如水的杀机——那是“烟雨剑法”的精髓,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每一缕雾气都能化作伤人的利刃。她望着海平面,轻声道:“沈长老说,‘天璇’的钥匙在船底夹层,但愿他们……”话未说完,白光忽然一颤,雾气中泛起涟漪,显然已做好了随时出手的准备。

白若雪的“寒霜”出鞘时,带着一声极轻的脆响,像是冰棱断裂。剑身狭长,寒气逼人,刚一出鞘,广场周围的空气便骤然下降,玄青石上凝结出一层薄薄的白霜。一道冰蓝色的光芒自剑端升起,如同平地拔起的冰柱,直冲云霄。这光芒不似凌羽的暗金那般内敛,也不似苏瑶的莹白那般柔和,而是带着凛冽的锋芒,将她周身三丈之内的海风都冻结成了细碎的冰晶。她一身红衣在冰蓝光晕中格外醒目,宛如雪原上绽放的红梅。她握剑的手稳如磐石,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冰蓝色光芒随着她的呼吸起伏,每一次起伏都让周围的霜花更厚一分。“三叔公说过,‘天玑’的守护人擅长易容,”她声音清冷,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就算船消失了,他们也跑不掉。”

最后出鞘的是柳依的“惊蛰”。这柄剑最短,只有两尺八寸,剑鞘是用百年老竹制成,带着淡淡的竹香。出鞘时,剑身上浮现出细密的绿色纹路,如同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时的嫩芽。一道碧绿色的光芒自剑尖散开,落地处,玄青石的缝隙里竟钻出几株翠绿的青草,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蔓延,瞬间在她脚边织成一片小小的绿茵。绿光与青草相融,透着勃勃生机,却又暗藏着雷霆万钧的力量——那是“生生剑法”的真谛,于绝境中寻生机,于平和中藏杀招。她望着海天相接处,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手中的“惊蛰”轻轻颤动,仿佛在与风中的某种气息共鸣。“‘天权’的线索在船工的腰带里,”她语气轻快,却掩不住眼底的凝重,“他们以为换了船工就能瞒天过海,却不知‘惊蛰’能闻出三个月前的汗味呢。”

四色光芒同时亮起的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