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拥立的皇帝让你交兵权,你怎么办?(2 / 4)

吴三桂,不足为惧。

后人常言大清得天下全靠汉军,此言大谬。

若无八旗铁骑纵横驰骋、打出赫赫凶威,汉军又怎会甘心为前驱?

吴三桂长子无用,次子亦庸碌。

至于他本人……说强不强,说弱不弱。

鳌拜自忖,若在战场相逢,他有七成把握能将其击溃。

其余各路军阀,更是废物点心,不堪一击。

可如今李定国、吴三桂、郑成功三人合流,再加上正蓝旗那群借多尔衮之名起事的叛徒……

难!难!难!

鳌拜在心中连叹三声。

唯一可慰的是,这三人也并非铁板一块。

据探子密报,李定国欲取四川。

虽共奉永历为帝,永历亦封吴三桂为“辅明大将军”,但吴三桂此人……征信打出来,卖废品都能卖两百多。

李定国又怎会真心信他?

每次出兵,李定国不仅要部署前线攻势,更要时刻防备吴三桂从背后捅刀。

心力交瘁之下,他深知这般内耗,光复之日遥遥无期。

于是与永历帝密议之后,李定国判断吴三桂暂不会对永历下手,便提出分兵之策。

吴三桂只想借天幕引发民变之机,一口气直捣北京,抢占大义名分。

有此大功在手,无论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效曹丕逼宫禅让,皆进退有据。

就算最终事败,青史之上也必留他一笔美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可李定国不同。

即便没有天幕,他要复兴的也不是那个早已腐朽糜烂的大明。

他当年为何反明?

因为活不下去。

后来又为何扛明旗反清?

因为清廷更甚!

这样一个人,怎可能只满足于光复旧朝?

加之天幕现世,让他窥见后世华夏新貌,他真正想做的,是再造山河。

即便达不到后世之境,至少也要让百姓有田可耕、有饭可吃,不再卖儿鬻女、啃树皮求生。

李定国欲分兵入川,吴三桂起初不愿。

为安其心,李定国主动提出即便取得川蜀,也将汉中、重庆等门户交予吴三桂管辖。

并请吴三桂派兵协同进军,攻下川蜀门户,便由吴军接管。

吴三桂思虑再三,仍不肯。

若派精锐,恐被李定国设计消耗。

若派杂兵,又形同虚设。

李定国索性直言:“这也不允,那也不应,你待如何?”

吴三桂最终只让他指天为誓。

真小人,也愿与君子为盟。

而李定国,便是这乱世中难得的君子。

李定国依言立誓,吴三桂这才点头。

但钱粮民夫,一概不给。

李定国也不纠缠,只道:“无妨,只借大将军名号一用。”

吴三桂应允。

于是李定国遣使入缅。

使者既不提旧仇,也不问责缅王昔日交出永历之过,只冷声道:“如今吴三桂尊奉陛下,誓师复明。”

“我军虽暂不能北顾,但扫清后方,绰绰有余。”

缅王莽白听懂了话中杀意,颤声问使者欲求何物。

一番交涉,莽白答应出粮出奴,以赎其罪。

至于此事是否就此了结……使者未言,莽白也不敢问。

彼此心知肚明:明军只是不愿战线延长,才允缅王破财消灾。

待到大清覆灭,缅甸的死期也就到了。

莽白近臣曾劝:横竖是死,不如联清抗明,清军正面迎战,缅军袭扰后方,或有一线生机……

话未说完,就被莽白暴怒杖责。

先前明军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