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4章 坐镇山海关是底线,前面不准去了(1 / 2)

“无论是主攻还是佯攻,我们都要让各镇的官兵们大造声势,让他们的喊杀声和战鼓声震耳欲聋,让建奴的探子们感到恐惧和混乱。即使这些探子再怎么精明,在如此慌乱的情况下,他们传给盛京的情报也肯定会夸大其词,让建奴的决策者们产生误判。”孟乔芳的声音激昂而有力,他的话语在宽敞的厅堂中回荡着,仿佛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陛下,您只需要坐镇山海关,统筹好后勤保障工作,让各部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动,那么胜利的大势就已经确定了。广宁、新义州等城池必然会被我们收复,大凌河上游的敖木伦也绝对不会再被建奴掌控。到那时,建奴必然会惊恐万分,仓惶向东撤退,根本不敢回头张望。”孟乔芳说完,深深地躬身下拜,然后长跪不起,以表示对皇帝的忠诚和敬意。

堂下的众人听完孟乔芳的话,都如同醍醐灌顶一般,眼前豁然开朗。他们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只需坐镇山海关,统筹后勤,令各部相机而动,则大势定矣!”这声音如同雷霆万钧,在厅堂中久久回荡,显示出众人对孟乔芳战略的高度认同和对皇帝的绝对信任。

“陛下圣明!有陛下坐镇山海关,各镇必守望相助,奋勇杀敌,复我大明辽东万里河山!”

崇祯皇帝闻听此言,先是一愣,然而转瞬间便笑了起来。他这一笑,众人皆是默不作声,装迷糊,但崇祯皇帝心中却是已然明了,孟乔芳话中的深意。

原来,孟乔芳此番言语,并非是在夸赞崇祯皇帝,而是委婉地表示,他并不希望崇祯皇帝亲身犯险,去亲冒矢石,与敌军正面交锋。

崇祯皇帝见状,微微一笑,缓声道:“孟爱卿,那奴酋皇太极,于天启六年之时,竟敢亲自率领八旗兵,越过辽河,攻打我大明朝的锦州、宁远二城。彼时,他尚且如此果敢,为何朕就不能呢?”

孟乔芳闻言,赶忙躬身施礼,解释道:“陛下,您身负一朝万民之安危,坐拥万里河山,乃是万乘之君。这等尊贵之身,岂能与一叛将之子、贱奴之人相提并论呢?那奴酋之所以会如此冒险,实乃因其地位不稳,迫不得已而兵行险着啊……”

孟乔芳的话尚未说完,崇祯皇帝便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语。显然,对于这样的回答,崇祯皇帝并不满意。

此时,在场的众人皆面面相觑,他们心中都很清楚,没有一个人是真心希望崇祯皇帝亲自上前线的。

当今圣上对军事方面确实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像赵括那样口若悬河地谈论兵法。然而,尽管他在这方面有所涉猎,但却没有人敢让他亲临前线。

毕竟战场上刀剑无眼,稍有不慎便可能有生命危险,英宗和武宗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呢!

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是武将,他们虽然对军事有实际经验,但在言辞方面可能并不擅长。

就连稍有学识的孟乔芳都无法说服皇帝改变主意,其他人又怎么可能通过武力来劝谏呢?更何况,现在军中众人都知道,陛下的武力堪称绝世,就算是与千古名将项羽相比,恐怕也不遑多让。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堂下唯有两位文臣——卢象升和袁崇焕,他们心有灵犀地同时抬头,对视一眼。这一眼,仿佛包含了千言万语,两人都读懂了对方的意思。在这一点上,督抚二人之间的默契可谓是无人能及。

卢象升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说道:“陛下,臣闻圣王治国,其要在于知晓天命、顺应阴阳。以陛下之睿智,自然明白所谓顺应大势、顺应民心的道理。想当年,汉高祖刘邦不过是一介亭长,却能手提三尺青锋剑,斩杀白蛇起义,最终夺取天下。然而,当他扫平天下之后,面对北方的匈奴,即使他拥有睥睨天下的气势,却也在白登山被困七日之久。若非陈平献计贿赂单于之妻,恐怕汉室天下难以延续四百年之久。”

卢象升稍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