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生活慢慢好起来了(2 / 3)

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婆婆从未有过一丝懈怠。每天清晨,天还未亮,婆婆就早早地起床,先去收集那些烂菜叶,仔细地挑选出相对新鲜一些的,然后把它们清洗干净。接着,她会把前一天积攒下来的刷锅水倒进锅里,再加入那些烂菜叶一起煮。等煮得差不多了,婆婆就会把热气腾腾的猪食倒进猪槽里。小猪崽似乎也能感受到婆婆的用心,每次都会欢快地跑过来,津津有味地吃着。

在其他季节里,婆婆也会想尽办法为小猪崽寻找食物。她会去田边地头,寻找一些野菜野草,回来后同样细心地煮给小猪崽吃。婆婆深知,只有把猪食煮熟了再喂,才能避免猪崽生病。因为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旦小猪崽生病了,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给它看病买药。所以,婆婆对小猪崽的饮食格外小心谨慎。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猪崽在婆婆的悉心照料下慢慢长大。尽管没有充足的粮食和饲料喂养,但小猪崽依然努力地生长着。它似乎也明白自己对于这个家庭的重要性,努力地从那些并不丰盛的食物中汲取着营养。一年到头,小猪崽艰难地长到了一百斤出头,虽然这个重量在现在看来并不起眼,但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成就了。小猪崽到了必须出栏的时候,婆婆的心中虽有不舍,但她也知道,这是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卖掉一头猪,一年下来总算有个几十块钱,可以贴补些队上短缺的工分,让一家人能够顺利地分到口粮,继续艰难地生活下去。

继续阅读

因此,家里每到年底猪圈里总是养着两头猪,一头大的,一头刚刚捉来的小的。大的出栏了,小的接着养,这样家里的肥料也有了。婆婆就像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守护者,用心呵护着这些小猪崽,为家庭的未来默默付出着。

用钱和工分兑换来的粮食,婆婆总是极为用心地进行规划安排。她从来不像有的人家那样,刚刚分了粮食就肆意地吃白面馒头和面条。有些人家自家的麦子吃完后,还嫌弃队上分的红薯不好吃,竟然拿去兑换小麦,那可是要 10 斤红薯才能兑换2斤小麦啊!用 100 斤红薯换 20 斤小麦,拿回家去除麦麸,磨成面粉,做成面条,几顿就吃完了。要知道,这 100 斤红薯在小凤家可是将近 10 多天的口粮啊。

而婆婆却格外珍惜每一份粮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粮食就是生命的希望,一丝一毫都不容浪费。即使是其他村民在刚刚分了粮食时嫌弃的红薯,在婆婆眼中也是无比珍贵的宝贝。她会仔细地挑选出一些长得光溜的红薯,她的双手轻柔而小心,生怕弄伤了这些红薯。挑选完毕后,婆婆会将它们小心翼翼地存放在柜子里。那个柜子仿佛成了一个神圣的宝库,承载着一家人未来的希望。每一个红薯都被妥善安置,如同等待被唤醒的沉睡精灵。到了第二年开春,婆婆就像变戏法一样,将那些红薯变了出来。她把红薯放在灶膛里,不一会儿,红薯便被烤得喷香。孩子们围在一旁,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当他们咬下一口烤红薯时,那满足的神情仿佛在品尝世间最美味的食物。“奶奶真好!”孩子们欢快的话语在屋子里回荡,那是对婆婆无尽的赞美与感激。婆婆看着孩子们幸福的模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这艰难的岁月里,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为家人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婆婆深深地明白生活的艰难与不易,每一粒粮食在她眼中都是无比珍贵的。她精打细算,仔细考量着家中每个人的食量,合理搭配着粗粮与细粮。那认真的模样,仿佛是一位严谨的将军在排兵布阵,只为让一家人在艰难的岁月里能够尽可能地吃饱穿暖,顽强地生存下去。

有一次,年幼的小七看着别人家吃白面馒头,嘴馋得不行,跑回来跟奶奶嚷嚷着也想吃。奶奶心疼地摸了摸小七的头,轻声说道:“乖孩子,咱得省着点,以后日子还长着呢。等有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