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谁说大领导就不做细节工作 孙国华做得挺来劲(1 / 2)

从东北回到京城后,孙国华在常委扩大会议上做了《在东北调研报告》和《云贵川发展及未来十年展望分析报告》及《关于科技工作的几点看法》三份报告。

在会议上,孙国华着重谈了我们当前所面临和必须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有的同志提出,这样会不会让一些人失去工作兴趣,以后再遇到任何困难潜意识里还向政府伸手,还有财政压力这些问题……

孙国华听完后,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坚定却不失温和地回应:“同志们提出的顾虑,我理解,这确实是政策推行中需要警惕的问题,但我们得先算清楚两本账——民生账和长远账。

首先说‘失去工作兴趣’这个担心。咱们发购物券,瞄准的是底层群体,是那些拿着最低保障、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家里有病人孩子要养的人。对他们来说,这张券不是‘躺平’的理由,是买米买油、给孩子交学费的‘救命钱’。多少老人拿着券先给孙辈买奶粉,多少年轻人用券补充了生活费,转头还在夜市出摊、在工地加班——他们缺的不是工作意愿,是渡过难关的底气,这张券恰恰是给他们保住底气,让他们能继续扛着家往前走,而不是被逼得没了盼头。

再看财政压力。大家都清楚,当前消费市场有点‘冷’,底层群体的消费力占比不低,但手里没钱就不敢花。发购物券不是‘撒钱’,是让这笔钱快速流到超市、菜市场、小商店,这些地方大多是中小微商户,背后也是一个个普通家庭。老百姓花了券,商户有了收入,就能稳住员工、继续进货,形成‘消费-就业-再消费’的循环。咱们算过,上次发券后,本地商超客流量涨了15%,小吃店营业额多了两成,不少店主说‘没裁人,还招了临时工’——这笔财政投入,换回来的是就业岗位的稳定,是市场信心的回暖,长远看是在给财政‘攒后劲’,而不是单纯的支出。

至于‘习惯向政府伸手’,更要靠政策配套来引导。这次发券可以和社区就业服务绑在一起,领券的群众如果有就业需求,社区要主动对接岗位、提供技能培训;同时咱们要公开政策初衷,让大家知道这是‘帮一把’,不是‘养一辈子’。咱们当干部的,不能怕麻烦就停了雪中送炭的事,要想办法把好事办得更稳、更实,既解眼下的难,又铺长远的路。”

教育问题,一直牵挂着孙国华,他有太多的想法,但是目前时机还不成熟,不过去给他们施加一下压力还是蛮不错的。

初秋的京城依旧酷热难耐,只是晚上不再那么热了,也不那么闷了。

根据安排,孙国华带领主管纪检和宣传以及分管科级教育工作的三位同志一同视察教育部和科技部。

在教育总局,孙国华分别听取了党组书记兼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后,孙国华接过教育部同志递来的汇报材料,翻了两页便重重拍在桌上:“科研课题拼凑应付、经费花得不明不白,在职教师课上不教课后补,拿着家长的钱昧良心——你们自己看看,这哪一条配得上‘教育’二字!”

他指着教育总局的同志,声音里满是火气:“课题申报要的是真研究、真突破,不是把别人的成果改改标题就交差!经费下拨是让你们买设备、搞实验,不是拿去报招待费、买办公用品!上次抽查的三个省级课题,有两个连核心数据都对不上,经费明细里还有‘专家咨询费’给了没参与研究的人——这不是管理混乱,是对科研事业的亵渎!”

话锋一转,他又说道:“在职教师违规补课,咱们三令五申说了多少年?有的老师课堂上故意留一手,转头在培训机构按小时收费,一节课要家长大几百!家长敢怒不敢言,怕孩子被穿小鞋;学生被迫连轴转,把学习当成了‘花钱买分’——这是在毁教育的根!你们说抓了一批,可为什么还有家长在信访件里哭着反映?是查处力度不够,还是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