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原因。)
于是苏联人就选择了基干制与普遍军事训练制度相结合的方式。
在所有主力师内部培养两套军官班底,这样当需要扩军的时候,就可以将多出来的军官拎出来组成架子师,然后再动员接受过普遍军事训练的预备役来填充这些师,最后使用封存的老旧装备武装他们,以实现部队的快速扩张。
当然这样搞出来的师战斗力自然不能指望有多高,而巴巴罗萨开始的时刻,又恰好卡住了苏联人这样扩充军队的timing,正好是大量架子师只有架子,且架子本身的强度还因为“大清洗”而不达标,导致陆军整体战斗力处于低谷的时刻。
不过当德国人三板斧砸完,却发现自己只砸进了苏联欧洲部分2000公里纵深的不到一半时,这种体制带来的超出德军思考能力的苏军部队数量,便开始真正发挥作用了。
只是这种体制,也让苏联为了打赢卫国战争(间接为了全人类的命运),几乎流干了一代人的鲜血(战后的苏联直到1959年才恢复战前人口)。
这种情况从更大尺度的历史上,为未来的苏联走向衰落,埋下了和二战法国因为一战人口断层而光速投降一样的伏笔。
大量牺牲在东线战场上的优秀青年,让联共(布)到了苏勋总时代(勋总1963年上台,正是二战时期20岁上下的军事人口,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时间),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并间接导致了苏联的改革走向僵局。
附录:
二战苏联1.8亿人死亡2600万(800万为军队),14.4%人口损失;
二战东大4亿人死亡1600万+(330万为军队),4%+人口损失;
二战米国1.3亿人死亡38万(几乎全部是军队),0.27%人口损失;
二战德国6600万人死亡800万左右(400万左右为军队),12%人口损失;
二战日本7100万人死亡250万人左右(185万左右为军队),3.5%人口损失。
苏联、东大损失为各类估计数字中较保守的,比最高估计值低了200万,其余国家损失数字或许不准确,但绝对不可能让人口损失比例数据误差达到数量级。
而这些数字代表的意义不言自明。
2、在历史中犯下暴行的地点
历史中攻陷别廖扎之后,德军进行了屠杀,约有8000余名受害者,与之对比的是,该城在2010年的人口为2.9万。
因此历史中的苏联在战后,在当前战场位置,修建了一座纪念大屠杀受害者的博物馆。)
我,薯条,苏联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