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兵推(1 / 5)

风流大宋 林二虎 6460 字 1天前

高俅领兵外出,除了通过正式的官驿奏章传递之外,还有着一条他与官家之间的专用通报渠道。而在官驿报捷奏章送去的同时,他却通过专用通道,将这次南征首战中遭遇了京营尽灭、不得已只能花钱赎人的事实,详详细细、毫不隐瞒地向赵佶完全地坦白承认。

当然,高太尉的此举不仅仅只是表达出他对陛下的无比忠诚、更是要表达出自己誓死不悔的赤胆忠心:

“臣打了败仗、丢了自己的脸面、甚至是丢了自己这条性命,都是无所谓的。但臣忧虑的却是,这次却是代表陛下出征,绝对不能失了陛下的颜面,也不能丢了陛下在朝廷百官面前的威严。所以,微臣这才冒死与对手进行和谈,穷尽智慧、耗尽心神,这才达成了可以花钱赎回将士的协定。因为此举不仅可以救回大批为陛下效死卖命的勇士,同时也是可以维护朝廷与官家的颜面,实是不幸中的万幸,天佑吾皇、神庇大宋!”

看到了这样的密信,赵佶之前的怒气却也一下子消掉了大半。一则,公开奏报是前线大捷,这的确让他对外的面上有了光!二则,高俅却没有对他隐瞒真相,而是在尽力维持了外部形象的同时,却向他坦承了所有的实际情况。

说句实话,做皇帝这么久,他已经十分清楚,满朝的文武百官,一个个的都自以为满腹才华、国之栋梁,动不动就“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实质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也就只有像高俅、胡衍、蔡京这几个人,才算是真正与他心贴心、意顺意。

就说这件事吧,如果是别人打了败仗,要么就是双手一摊,向他来哭诉自己已经尽力,拼命地推脱责任,然后再伸手索要更多的军队与军费;要么就会一味地隐瞒、掩盖,不让他知道真实情况。而高俅却不是,他不仅在密信中坦言一切,而且还是绝对贴心地帮他思考出路、寻找生机。

因此,赵佶的回信,除了场面上的几句痛心斥责之外,主要还是对他随机应变的处理手法表示了赞赏。身为天子,他非常认同高俅的观点,京营的那些用命效忠的将士都十分重要,为他们花费一些赎金也很有必要。然后他指示道:今年江南两路的秋赋正好还没有解运入京,看来朝廷也就不指望这笔钱了。既然高俅已经报了梅溪大捷,那就顺势给这场大捷颁发一笔足够的赏赐。实际上,每一个所谓得到赏赐的兵将就应该清楚,这是用来解决赎金的。这样子,舍了今年的秋赋,只要不会影响到明年就行。

得到了赵佶认可的高俅,接下来的做事信心大增。

江南两路秋赋在手调配,先是列支出来的赏赐的额度,然后对于所有捡回性命的京营将士扣除两个月的军饷,想必也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算了算,剩下还有的亏空怎么办?

高俅没有办法,只有再找胡衍商量。而两人商量的结果是,必须还得要更多的大捷啊!

关于这一点,必须得和秦刚再次谈判,而且这一次,高俅决定自己要出面了。

新约定的谈判地点,选在了官军所控制的宣州宁国县,这次便由刘仲武陪着高俅前去。

“炎师兄,一别经年,甚是想念呐!”快步走进房间里的秦刚热情地打着招呼。

“徐之兄,三年前惊闻噩耗,以为会是天人永隔,再无相见之时。”高俅见到秦刚便急急上前执手细看,其干瘦的脸颊上竟然一下子流下了极其真切的泪水,真切得看不出半点的做作之情,“好在天见可怜,徐之你大难不死,必是有后福之人。”

若是不了解情况的人,只看此时此景,还真以为这是久别重逢的兄弟情深,哪里能相信这是随时可能要在战场上进行生死交战的两军主帅。

“大难未死不假,这有没有后福就不好说喽!”秦刚哈哈应过。

不过,高俅却坚信自己这次能够说服对方:“京城往事,历历在目;兄弟情深,何言抛弃。徐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