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苦行其三(1 / 2)

欲行头陀行的比丘,理应仅拥有这三件衣服。所谓的“三衣钵具”,其中在拜垫上的这块布,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被称为“具”;而比丘用来吃饭的碗,则好似一个沉默的守护者,被叫做“钵”。这便是十二头陀行中,关于穿着衣物的两种规定。然而,除了穿衣之外,更为重要之事,恐怕无外乎吃饭了——毕竟,对于人类而言,穿衣和吃饭皆如生命之泉,而吃饭更是比穿衣服重要几分。正因如此,在饮食方面,亦有着五种头陀行的要求。

第三,乞食。所谓乞食,实则是去托钵乞食,此又被唤作常乞食。常乞食,意即每日至饭点时,便需去乞食,而非自炊而食,而是要食现成之食——亦即他人已做好之食物。在暹罗(即今之泰国)、缅甸及锡兰等地,当斋主备妥菜饭之后,皆会特意预备一碗置于旁。但凡有和尚先至此乞食,斋主便会双膝跪地,将此碗斋饭高高举过头顶,而后小心翼翼地倒入和尚之钵中,最后还会恭恭敬敬地叩三个响头。此乃对三宝之供养,于暹罗、缅甸和锡兰,每家每户皆会以如此之方式来供养三宝,犹如虔诚之信徒对神灵之敬仰,亦如幼子对父母之敬爱。

第四、次第乞。就是不拣择。就好像《楞严经》上所说:“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不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尊者拿着钵,他心里就想,谁给我这个斋,那就是我最后的斋主。也不管是干净的、不干净的,也不管是有钱的刹帝利,或者是最贫贱的旃陀罗那种人;不问贵贱,不问他是有钱的、没有钱的,这样地去乞食,给一切众生无量功德。次第乞食,就把你这种分别心没有了;行平等,给众生有种福的机会,没有一种拣择心,这就是大公无私。

第五,日中一食。此乃饮食之妙法,意味着朝与暮皆不食,唯于正午进膳一次。日中一食,实乃极佳之饮食习惯,然欲践行之,诚非易事也。缘何如此?盖因民以食为天,人皆对食物怀有炽热之渴望,食欲如烈火般熊熊燃烧。一旦饥肠辘辘,便如百爪挠心,自然而然地渴望进食。无论晨曦微露,亦或夜幕降临,饥饿感皆如潮水般汹涌而至,令人苦不堪言。

然而,日中一食虽益处颇多,却宛如攀登高峰般艰难,难以持之以恒。那么,它的好处究竟体现在何处呢?首先,它恰似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便捷之门。当你削减每日餐数之时,如同抽丝剥茧般,你排泄的次数也会随之锐减,无论是大便还是小便。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减轻身体的重担,更能让生活如行云流水般顺畅。此外,日中一食所带来的功德,恰似那浩渺繁星,难以用言语尽述。总而言之,少吃一点东西,就如同为自己卸下了一份重担。反之,贪食过多,不仅会让身体如背负千斤重担般不堪重负,更可能引发各种健康问题,犹如被恶魔缠身,从而陷入无尽的麻烦之中。故而,从这个视角审视,日中一食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极力推崇的饮食习惯。

尤其在比丘吃饭的时候,要有三种的念、五种的观想。这三种的念,是什么呢?(一)愿断一切恶:把一切的恶都要断了。(二)愿修一切善:愿做一切的善事。(三)愿度一切众生:愿把一切众生都度得离苦得乐。又要有五种的观想,是什么呢?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首先,我们需深思所食之物的来处与制作之法,盘算其中所耗之人力与物力。且看那一粒米,从播撒于土地的那一刻起,便如同一个被精心呵护的婴孩,农民们犹如尽职的父母,定期为其灌溉,盼其茁壮成长。待到收获之时,又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其从田间收割回来。而后,无论是借助先进的机器,还是采用传统的碾磨之法,都需进一步加工,犹如为其褪去层层外衣,方可最终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米饭。

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