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问答(1 / 3)

三树墩,新华军校。

当张启阳走进校长室的时候,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四十二名学生马上以整齐划一的动作站起身来,齐刷刷的打了一个军礼“校长安好。”

张启阳回了一个军礼“大家好。”

校长室本就狭小,一下子涌进来四十多人,显得有些拥挤,但却井然有序。

虽然没有刻意的队列,学生们还是下意识站的笔直,隐隐之间透着军容的严整和秩序。

“地方小,大家就这么站着说话吧。”没有任何起承转合,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正题“你们的考卷中,都提到黄州之战的种种弊端,看来你们对黄州之战很有些想法呀。李林信,你说说吧。”

“是,校长!”李林信往前迈了一步。

“这不是正式的考核,仅仅只是随意之谈,可以畅所欲言。”

校长的目光中分明充满了鼓励的意思,这给了李林信很大的勇气“黄州一战,我军所获大胜,终究不是胜。战术细节上存在诸多缺陷,譬如,我军飞兵而临黄州,击破江防右营之际,就不应继续与敌缠斗,而是应该绕过黄州持续深入,顺江而下攻击蕲州,或者是直接渡江去攻窦口。”

“当时的情形是孤军深入,己字营和大红狼并没有跟上来,要是按你这样的打法,是不是陷进去太深了?若阿济格从上游追击,左梦庚从下游拦截,岂不是自绝后路了么?”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战前准备不足。”年轻的李林信侃侃而谈“我军在平湖击溃李国英部之后,校长就应该急调刘春生部协同。以我部为先锋,刘春生二营和大红狼部为两肋。如此一来,前后两部最多只有两日间隔,击破江防右营之后可左右展开,就算不能缠住从上下游而来的敌军,至少也能迟滞清军速度,然后我军就可以继续突破。”

对于李林信的这个观点,张启阳不置可否,而是又点了一个学生的名字“洛晴天,我看你的考卷和李林信有些雷同,你也说说吧。”

“学生附议李林信的观点,认为洗劫黄州是此战的败笔,我军不应进城,而是继续突破。”

“继续突破?突破到哪里?突破的路线如何安排?”

“沿长江突进,目标为九江。”

“从黄州到九江,三百多里的路程,能突破吗?”

“能!我军保持飞兵突进的态势,在敌反应过来之前行大穿插战略,仅仅只攻击敌之支撑节点,沿途一切都甩给协同部队,我军只是前进前进再前进,始终保持高速冲击。如此一来,敌军就算再多十倍百倍,也根本集结不起来,最多也就是追着咱们的队尾奔跑罢了。”

“校长经常教导我们,侵略如火迅捷如风,以时间折叠空间。”

“沈从文,你也这么认为吗?”

“是,校长。”

“若进军途中遭遇敌之顽抗,无法在短时间突破,岂不是有孤军深入之嫌了?”

“在黄州之战中,校长打的太过于保守,己字营和直属队几没有任何作用。学生以为,重要实现第一次突破之后,就可以马上把所有兵力都投入进去,不留预备队,倾尽力攻击敌军。”

不留预备队?

那还是打仗吗?

那是孤注一掷的豪赌!

面对自己的学生如此激进甚至是极端的战术,张启阳依旧不做评价而是又点了一个学生的名字“东方旭,说说你的想法吧。”

“黄州一战,我军的火力优势并没有得以真正意义上的施展。尤其是四个炮班的使用,束手束脚过于保守。按照校长的教诲,火力才是战斗力的直接体现。若此战由学生指挥,当把四个炮班集合在一起,单独成为一个战斗序列,在最短的时间内倾泻出最大的火力。”

那么多的火炮,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