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文御武(1 / 3)

徐恩盛,字学友,黄州本地人氏,现居黄州防剿总兵官之职。

要是论起出身,徐恩盛可比左良玉清贵的多天启三年的二甲进士。

三十多岁中进士,在当时已经可以算是少年得志了。

早年间的徐恩盛也是挥斥方遒的俊彦之才,历任兵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但却从来没有真正飞黄腾达过,最高也就是一个正五品的部门官员而已。

徐恩的履历和刘乾龙几乎完重合,而且都是出自同一个部门兵部。

徐恩盛和刘乾龙,都是当年的阉党中人,不仅履历相似官职雷同,甚至连人生经历都如出一辙。

崇祯皇帝登基之后,第一个就干掉了阉党的头号大将,当时的兵部尚书崔呈秀,然后才慢慢收拾魏忠贤。

崔呈秀倒台之后,刘乾龙和徐恩盛都受到牵连,因此下了大狱。

而这场牢狱之灾却成为二人这一辈子最大的转折点。

差一点把牢底坐穿的刘乾龙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先是投靠了闯军,最后投靠了张启阳,现在成为南京府丞,相当于首都副市长那个级别。

徐恩盛同样被关进黑牢好几年,因为他不是像刘乾龙那样完依靠裙带关系,没过多久就重新启用了。

作为有污点的“罪员”,就算是重新启用也肯定不会受到重用。

当时的徐恩盛去了辽东,在孙承宗手下负责督运砖石木料,完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甚至可有可无的小角色。

就是在这段时间当中,他遇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左良玉。

当时的左良玉只不过是个副将,还没有自己的班底。

看中了徐恩盛的进士出身,很快就把他招致麾下。

在以后将近二十年的岁月当中,徐恩盛始终作为左良玉的“文胆”式角色,差不多相当于参谋长的样子。

左良玉死后,左梦庚率领左部的百万大军投降了清廷,徐恩盛也就是顺便降了。

黄州防剿总兵官,绝对是一个武职,但徐恩盛徐大人却总是以文人自居!

自打赵匡胤玩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好戏之后,充分吸取唐末和五代的教训,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其他的军头玩同样的把戏,制定了“以文驭武”的国策。

自从宋代开始,文官的地位空前提高,始终凌驾于武将之上。

明朝沿袭了这种制度,并且“发扬光大”,利用文官集团驾驭武将不只是一种政治生态,而是逐渐发展成为社会风气——文贵武贱。

文官天生就比带兵的武将来的高贵,不仅所有的内阁高官必须是文官出身,还对带兵的武将形成巨大的碾压优势。

明朝的党争屡见不鲜,最多也就是文官集团内部的利益之争,到了晚期才发展出一个阉党集团,最终还是被连根拔起,造成文官集团独大的社会现状。

在五花八门的党争当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文武之争”,因为武将受到的压制太大,根本就不能形成真正的政治势力,而是始终作为文官集团或者是阉党集团的附庸。

文官集团把武将看做是走狗鹰犬也就罢了,就连阉党中人也只是把武将当做低人一等的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

纵观有明一朝,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某个武将把持朝政的局面,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

一个七品的御史,或者是科道文官,就敢指着四品武将的鼻子骂个狗血淋头,偏偏那武将还得赔笑脸,这种现状在大明朝的官场一点都不稀奇。

所以,正经科举出身的徐恩盛徐大人,最忌讳的就是别人把他当成是统兵的武将,总是把自己和武将们区别开来,最喜欢和文人在一起。

事实上,这位徐大人确实有这个资本在左部一系的众多人马当中,他是为数不多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