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第一版大明月报(2 / 3)

印刷术成熟且广泛应用的当下,建造报刊作坊很容易,只是朝廷开办官方报纸的国策刚开始,暂时做不到大批量刊印。

朱载壡作为大明第一个开办报刊作坊的商绅,也是大明第一报刊商,其产业遍布江南诸多富庶州县,不仅产量极高,且还有着相当强的分销渠道……

赵徐的难题是,刊印不难,大量刊印却难,更难的是分销。

不过,与朱载壡达成合作之后,这些难题就都不是难题了。

随着朱老板的紧急通知下达,金陵,松江,扬州,镇江……各地作坊工人立即火力全开,按照东家给的文本,开始加班加点的刊印。

刊印好之后,立时马不停蹄地输送到金陵总部,接着,再中转到朝廷刚建好的官办报刊作坊,然后赵贞吉动员工人,加班加点的盖戳……

最后,再借用朱载壡的一整套产业链,分销出去……

仅仅十日功夫,第一版《大明月报》正式出炉,遍布金陵,松江,镇江,苏州,扬州……在各州县的大街小巷,传扬开来……

“号外,号外,大明月报,大明月报……不是金陵的日报,是朝廷的月报,京师六部出品,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监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不是苏州的日报,是大明朝廷官方的月报,内容劲爆,加量不加价啦……”

“老爷(少爷)(小姐),新品大明月报出炉,要来一份吗?”

……

叫卖的报童、送报小哥儿的推销,以及《大明月报》的吸引眼球,一经发售,立时成了大爆款。

月报不像日报日日更新,因此时效性更长,第一波市场反馈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月报内容乍一看也没什么,可聪明人稍一品读,便能品出其中暗含的韵味,纯粹是把南直隶架在火上烤……

诸多官员还没和张居正争出个高低,又见后院失火,不禁破了大防。

干脆也不跟张居正磨嘴皮子了,一边上疏弹劾张居正不务正业,一边对朱载壡的报刊挑刺儿,同时,一边去永青侯府苦口婆心的劝李茂父子要顾及亲情,一边反游说李家族人不要上当,就连赵贞吉也没放过……

这个忙啊……

可惜的是,越想满把抓,越是什么也抓不到。

张居正不要脸,李茂父子铁石心肠,李家族人猪油蒙心,赵贞吉则是嘴上一套,背后一套……

如此又过了几日,局势非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不利,恰巧永青侯家的小侯爷也要大婚了,一群人干脆集中力量,把力气全使向处在事件核心的李家身上……

~

十月初六。

清早。

李青早早就起了床,换上一身崭新衣服,斜倚在躺椅上,再一次阅览大明月报。

标题:论赋税。

出版:大明月报。

注:由京师六部拟稿,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校对。

注贰:如有建议或意见,可通过地方官府上报朝廷,功者赏,过不究——皇帝,内阁。

李青自语:“如未来大明日报大获成功,内阁大学士便是真正的宰相了。”

种地要交田赋,经商要交商税……几乎人人都在交税,可交的税又去了哪里呢?

其一军费。

军队是国家的基石,无强军者无强国,大明盛则盛矣,然并非无敌国外患,南有日本倭寇,北有草原部落,之外,还有海外万国……

相信会有一些人以为,所谓的日本倭寇并不足以为惧,甚至一小部分倭寇还谦逊有礼,并不以伤人、劫掠为主,事实也确实如此,可真就是日本倭寇良善吗?

非也!

只因东南有戚继光,有勇武的剿倭兵士,倭寇良善非是其性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