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 / 3)

国姓窃明 浙东匹夫 3751 字 2022-08-08

崇祯十三年的形势下顺利发表、别被皇帝查,才必须加上的。

虽然“不是为了保护姓朱的”这个说辞对崇祯会比较刺耳,但尽量淡化这方面,着重强调“大明对建奴必胜”的信念,对皇帝也是有好处的。

只要总体来说对皇帝利大于弊,皇帝就会默许这玩意儿出版。

沈树人把这本由他授意创作动机和选才思路、顾炎武捉刀执笔的小册子,反复通读了好几遍,心中也是颇感意外之喜。

顾炎武的政治哲学功底果然了得,很多论证和论据,真是沈树人自己都没想到的。

“顾兄真乃博学鸿儒,小弟这个二甲进士,都是自愧不如呐。这书,小弟也无颜独自署名,不如便算是你我合著,以付雕印吧。”

看完之后,沈树人诚恳地表示,不会夺取顾炎武的署名权。

顾炎武听了,也有感于沈树人的通达,对此已经很满意了。

他并没有想过自己单独署名,因为他只是个秀才功名,以他的名字单独雕版刻印,只会让这本书的知名度和号召力大大降低。沈树人有翰林院修撰的名头,不傍白不傍。

就好比后世一个野路子网文作者,就算觉得自己才高八斗、有超强的政治哲学著作功底。但如果他写出来的书,有个社科院院士肯跟他联署,那网文作者绝对巴不得抱大腿。

“这事儿就依贤弟所言,愚兄求之不得。”顾炎武直接就应了。

“既如此,这几天我就让人分页雕出来。”沈树人说着,收集好稿子,立刻去找了个京城的刻书商,做雕版印刷。

明末的读书人,对于一辈子能雕一部自己的稿,还是很看重的,哪怕没东西出,出自己的诗集也好。

如果不考虑销量的话,刻书是很贵的,需要长时间雇佣工匠,薄薄的诗集都能要百两,靠卖书至少要卖出好几千册才能勉强摊销回本。

但对沈树人而言,这都不叫事,他为了加快进度,甚至特地同时请了一大堆工匠、每人只雕刻几页,以确保最快速度成书。

请大量临时工的成本,当然比请一两个长期工更贵。最后算下来,沈树人为了刻这部《日知史鉴》,一共花了一两千两银子。

好处则是短短十天之内,就把样刊印出来了,堪称砸钱买施工进度。

转眼就快到沈树人这个翰林修撰离任的日子,他把这部书的样稿往上一献,算是他当修撰这两个月的工作成果。

也学司马光写史鉴一样,“鉴”了一下历史上的民族大义之战、北伐成功率。

崇祯亲自过目了这部稿子,据说刚看的时候忍不住想拍桌子怒斥。但看到后来,发现确实是处心积虑为了鼓舞大明军民抗清的意志,其中稍有忤逆也就忍了。

皇帝都没说什么,其他几个跟沈树人不对付的翰林编修,也就暂时掀不起什么浪来。

魏藻德、高尔俨背地里痛批沈树人不知天高地厚,但骂完也就没下文了。

这部《日知史鉴》很快开始传播、扩散,大量朝臣和读书人听说是那位耿介敢谏的硬骨头翰林修撰所著,纷纷给个面子看一下。

沈树人收拾好行李,坐船南下。一路无话,走了半个多月,终于抵达合肥,拜会了上官史可法后,又入长江、逆流而上,到黄州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