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九章 看不见你的笑我怎么睡得着(1 / 2)

大气层厚度,如果没有定义,会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词汇。

虽然在理论学习中,我们认为真空是一片完全没有常规物质的空间。没有气体、没有液体、没有固体,没有等离子态,没有分子、没有原子。或许可以有场,但不应该有基本粒子——中子、质子、电子。

(在发现夸克之前,基本粒子就是这三个。如果考虑基本粒子的本义,现在谈到基本粒子,指的应该是夸克、轻子、传播子,而考虑词义沿用,基本粒子指的还是中子、质子、电子。)

总之,在人们学习理论真空的时候,我们认为“真空是空的”。

但在实际中,有一件事情比较尴尬——真空只是相对地表大气来说,真空度更高,但要说它完全是空的,多少有些武断。

即使是在一片空旷的太空中,截取一块体积为一立方米的正方体,其内也可能存在着几个粒子。

基于此种观点,如果要将大气层厚度当做“存在气体分子的连续空间铅垂线长度”,就不知道大气层厚度能长到哪里去了。

大概能从地球延长到火星吧。

考虑到太阳风和日珥联合起来,有将极少量气体分子(太阳表面是氢,高温下可能断链,但低温下成键生成氢分子是常态)吹往地球的可能,要说大气层一路延伸到太阳,也不是不行。

可那就没有意义了。

比较有工程意义的做法,就是按照工程需要,设定条件,符合的就当做大气层,不符合就当做已在大气层外。

像第一宇宙军这种发射航天器全凭力大砖飞,只要空气阻力够低就敢让航天器十倍过载加速的,衡量大气层厚度的方式自然是气压。

只要气压低于地表常温气压的十分之一,他们就敢加速;如果低于百分之一,十倍过载所向披靡;如果低于千分之一,他们就敢说这是外太空,所有操作统统解禁。

圆盘型航天器在“大气层内”停留的时间,只有发射后短短的七十秒。

之后便是加速,一刻不停的加速。

投影中已经看不见地平线了,能看见的是“云平线”。

足够厚重的大气,让莫余望向地平线的目光,看到的只有层层叠叠的尘埃和水汽凝在一起,从母星的另一端折射过来的微量阳光。

当前高度已有三万多米,且航天器还在以十倍过载的加速度不断加速,达到下一个万米只需要五秒钟。

(我算过了,真是五秒钟)

“云平线”飞速拉远,在投影视野中逐渐远去,最终和地平线融为一体。

极远处的地平线再次回归地平线的模样,只是这次它不再是地表山脉、建筑的轮廓,而是云气与地面含糊不清的模样。

王勃所说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秋水在下、长天在上;而如今莫余所见的景色,却是云气像河流一样流淌在地,“秋水”和“长天”都在下方,别有一番景致。

可惜,莫余是个粗人,除了感叹一下层云如海,远观像河流蜿蜒,一句和文雅沾边的词句都说不出来。

而且他也不用说了。

航天器以极快的速度上升,原本看似近在咫尺的云海,倏忽便到了极远处。投影并不是实景,纵然正在观看的白瑞树是金丹期修真者,双眼的分辨率并非普通人的“一分”,莫余依旧受限于投影分辨率,不能在航天器远离云海的时候看清云海的“细节”。

准确地说,随着航天器扶摇直上十万米,投影已经不是能不能看清云海细节的问题了。

“地平线”的轮廓渐渐在远方显现出弧度,以火箭般的速度(确实)证明,母星确实是个类球体。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