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刻石铭记(2 / 3)

举兵北伐,正好能巩固人心,为接下来一统天下做准备……只是我们北伐的路都被刘福通挡着,如果能把毛贵拉过来,或者我们组成联军,从山东北伐,水陆并进,攻取大都就有了希望。”

老朱再度点头,此刻北伐,政治上收益最多,凝聚人心,掌握北伐主动权,接下来做什么事情,都会容易太多……但是弊端同样明显,首先就是劳师远征,朱家军的核心都是淮西和江南的兵马,并不是那么适应北方气候,贸然北伐,可能会付出很大代价。

历史上常遇春英年早逝,就跟气候水土有关系,是得了卸甲风,年仅四十就走了。着实可叹,这位神将仿佛就是为了灭元而生,一旦功成,就迫不及待,返回天上……

除了气候之外,就是刘福通那边了,要知道韩宋一直以北伐大都,恢复宋室为旗号,他们能拱手把北伐大旗交给朱元璋吗?

完全没有道理啊!

所以分析下来,张士诚最容易,但是缺少借口;北伐最能凝聚人心,操作起来最困难;讨伐陈友谅,又很难一口气吞下来。

三方都不是那么合适,但换句话说,又都可以下手。

就看接下来筹备登基的几个月,他们会怎么选择,有没有战机出现……此刻的朱元璋就仿佛是提着哨棒喝了十八碗酒的武二郎,看看哪头倒霉的老虎,自己送上门来!

只是就在老朱和张希孟寻找猎物之时,一个在朱元璋名单之外的人,派遣使者,来到了应天。

此人名叫江俨,是奉了巴蜀明玉珍之命,前来拜见朱元璋。

他动身的时候,还只是听闻陈友谅在湖口兵败,等他辗转出川,朱元璋已经从岭南回来了。

这就是路途遥远,相互阻隔的弊端。

湖口大战的结果,足足两三个月,才传到了巴蜀。等明玉珍商量出对策,派人出川,还要避免被陈友谅发现,辗转行进,等到达了应天,老朱这边都准备登基称帝了,前后过去了大半年。

当然了,江俨也不只是一味赶路,他还四处走访,了解民情,评估朱元璋的势力,做了不少功课。

收集来的资料,还要送给明玉珍,作为参考。

说实话,江俨这一路走来,颇受震撼,你就看朱元璋种种政策,还有人家宣传的那玩意,稍微有点脑子的也知道,人家讲华夏重兴,讲驱逐胡虏,讲均田兴学……这玩意可比彭党的弥勒降生有吸引力多了。

而且人家不光是讲,而且还在做,不光做了,还卓有成效。

等他一路到了应天,心中已经有了八成定见,这天下早晚是朱元璋的。他现在虽然是明玉珍的臣子,但是江家在巴蜀也是大户,有些事情,不能不多想一些……

“外臣拜见吴王。”江俨躬身行礼。

朱元璋笑道:“你是从巴蜀过来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咱也是个好客的人,江参政愿意看看,就四处瞧瞧,有什么事情,也可以开诚布公,好好说说……咱想着两家隔着千山万水,还是以相互了解,交朋友为主。”

江俨立刻点头称是,“吴王圣睿,外臣五体投地。陈友谅弑君自立,卑劣小人。吴王在湖口大捷,痛击此獠,着实大快人心。外臣此番前来,还有个请求,希望吴王能派遣使者,前往巴蜀。诚如吴王所言,我家主上也希望能交朋友,守望互助。”

朱元璋微微怔了怔,使者当然要派,但是以什么名目为好,这就需要思量了。所幸张希孟也在,“先生有何高见?”

张希孟笑道:“主公,巴蜀之地,多慷慨义民,臣阅读史书的时候,曾经发现巴蜀钓鱼城,曾经足足坚守了三十六年之久!青丝变白发,男儿心如铁……直到南宋灭亡,钓鱼城方才放弃抵抗。蜀人忠烈,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