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不沾锅(2 / 4)

就是想着做人需要一点底线。

愿意出钱,偶尔出点力,安顿了李素华的晚年。

周秉义就把周秉昆当成了一个老实人,利用周秉昆这点道德底线,想pua周秉昆。

周秉昆干脆也就不讲感情,只讲责任和义务了。

...

接下来的两个月之间,周秉昆在学校挺忙,一是临近毕业要忙着搞自己的论文,二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导师准备读研。

其他学校的学生,想要读研,可能难度挺高。

但是在清华要读研,难度还是要低上不少的。

当初的时候,77届本就只招了八百多名的学生。

这几年公派留学和自己家里有门路出国留学的,出让这批学生又少了三分之一。

又有一部分人,因为经济原因,家庭条件困难。或者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需要养家湖口,急着挣工资,不考虑继续读研究生。

所以选择读研的人并不是很多,虽然学校招研究生的数量也少。

但是竞争的压力也不能算是很大,导师招生的时候,毕竟还是倾向于本校学生的。

单从学生质量来说,国内其他学校也比不了。

考试虽然不难,但是要选择以后的发展方向,花费一些时间还是必须的。

生活方面,周秉昆需要忙着的事情就更多了。

米面粮油这些采购的事情,一直都是周秉昆在做。

女儿和儿子不说,孩子生活方面主要是由郑娟来带。

周秉昆主要就是陪陪孩子,带着孩子出去玩。

买的小院需要修葺,装修,这个离不开周秉昆。

郑娟不了解这方面,能做的不多,主要负责准备,新的被褥,窗帘,门帘,家里的一些装饰的问题。

另一个周秉昆说想把郑大娘和光明接到北京,是认真的。

把人接过来,在吉春没有了牵挂,也省的了每年寒暑假回去的麻烦。

和周秉义距离远一点,也能减少一些周秉义的非分之想。

但是来北京让郑大娘和光明,完全依附着周秉昆一家生活,以两个人的性格,心里肯定也是不可能开心的。

所以周秉昆,需要给光明找一家单位上班,十七八的孩子,也该参加工作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相比于光明让周秉昆养活,郑大娘肯定还是更愿意光明,自己就具备生存能力的。

因为光明在音乐方面,也需要继续的深造学习,所以选了几家单位之后,周秉昆就给光明选定了京城残疾人艺术团。

工作赚钱和继续学习,也是在一家单位就直接全部解决了。

托了一点关系,给光明找了一份艺术团的临时工工作。

临时工也就够了,剩下转正的那点事情,周秉昆相信光明自己靠实力就可以解决。

解决不了,光明以后也不要想去混什么国家队了。

还是不要混体质,让周秉昆给写两首歌,以后就当个流行歌手,有个一两首代表作,够一辈子吃穿不愁的也就算了。

这些事情都给安排好,离周秉昆本科毕业也就没多长时间了。

老周家这边周秉义和周蓉,讨论了李素华以后的去向,讨论了好久。

也没有讨论出来一个结果,周蓉就是不接手,不粘锅。

本来这个年代,有儿子的情况下,女儿给父母养老的情况就不多,周秉义拿周蓉完全是没有办法。

如果周秉昆是周秉义的话,应该会挺后悔接济周蓉那么多年的。

接济出来一个白眼狼,真遇事的时候,这个妹妹一点用没有。

无奈之下,都没有到大学六月份毕业,周秉义就带着李素华回了吉春。

老郝无了,周秉义这个郝家唯一的男丁,回吉春奔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