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七章:本来面目(1 / 2)

道姑翾楚 大唐长公主 2120 字 2020-05-01

翾楚说“合道,道不是一条大道么?难不成阴阳两条路要合二为一?”

钟离权笑道“在世间需用世间法,合道之后,一切回归“本来面目”。在现实生活中该怎样就怎样,不刻意顺从,也不故意违拗。能够承受一切时就承受;能够避免一切时就避免。能够付出多少就付出多少,付出也不作付出想。不需要付出时就不付出。也不刻意行善,连“行善、付出”的念头也没有。这个“没有”,是不再区分付出与索取,一切都无所谓。”

翾楚说“啊?本来面目,那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钟离权笑道“呵呵,这个说的不是只说,你的元神,而是大道之中的一切……”

翾楚说“哦……”

可是自己啥时候才能知道自己是谁呢?

吕洞宾笑道“所有言行都源自普通人的思维,毫无奇特之处,平凡得象路边的小草、脚底的泥土,随时都会被人遗忘。像纯真的孩子,想当然地要他该要的、能要的,毫不吝啬地给他想给的、能给的。通达人情世故,一切往来皆顺其风俗而不改变,因为改与不改、从与不从,都没有差别。能力不足时,甘愿做鸡群里的小鸡。有朝一日羽翼丰满可以翱翔蓝天时,必直上云霄。”

翾楚心想,什么时候都不告诉自己,我自己到底是谁,又有什么样的前世,为什么要这样呢!

翾楚鼓足勇气道“师父,今天师爷也在,你就告诉我,我到底是谁?”

吕洞宾笑道“这丫头,又执着了,该是你知道的时候你自然就知道了,又何必执着于这些呢?凡事都顺其自然……”

翾楚说“顺其自然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知道,又不告诉我,还说是顺其自然……”

钟离权笑道“顺其自然者,不是听之任之、与世无争。如此为之者,又陷入“自然”之极端。顺其自然的“自然”,是自然与人为不二,争与不争不二。该积极主动时,就不能听之任之,而要主动造势。所以,修行的功用应该是积极处世,而不是消极。

修炼中要有法身元神被毁掉后重来的思想准备,尘世中同样可能遇到一切毁掉后重来的经历。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默默承受,坚持不懈。当明了该走的过程必须要走,该绕的弯路必须要绕,该摔的跤必须得摔时,就不愿再说法度人,不愿再谈玄论妙,言语也变得简易直白。但在不可不辩,不可不争时,又会平心静气应对。自此证入“无诤三昧”。所谓“无诤”,不是连是非都舍弃,而是诤与不诤之不二。”

所以说“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辩如讷。”于是乎有了“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于是说“大音稀声、大爱无痕”。由于隐匿民间,与常人无二,故曰“圣人无名”。

翾楚无奈道“合道之后我恐怕就能知道我是谁了吧?”

钟离权笑道“合道后,恢复到未修炼之前的普通人,好像自己从来都没有修炼过一样,所以叫“无修”。曾经拥有的功能神通都已消失,所以叫“无得”。任何境界也不再显现,所以叫“无证”。明白的道理越多,越不在乎开不开悟、有没有智慧,反而觉得有无智慧、开不开悟都不重要。于是能够踏踏实实、轻松安逸、无牵无挂、无忧无虑地活着,什么也不想,什么也想不出来,所以叫“无智”。无修无得无证无智的境界,也可叫“大象无形”,都是真心因为无所执着、无有索取而得到的真实果报。”

翾楚说“难怪古圣先贤说,“神人无功”,“神通不可得,智慧亦不可得,没有境界的境界是最好的。”这个阶段似退实进,是所谓“大智若愚”的真实境界,也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累。到了如此地步,世人自然褒贬不一,有辱之为魔者,有赞之为道者,而其皆能不为所动。不明白的人真的很难理解,于是老子解释说“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