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教学生要先能治病(1 / 3)

“你这个提议我们也一直在讨论,以前中医系的学生以学西医课程为主,自然招收的学生偏向理科。但我们可以发现文科的学生优势,虽然他们学习起西医课程比较吃力,但是在学习中医上确实如鱼得水,这也许就是你说的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的区别吧。”

韩教授结合自己教学的情况,也赞同黄素的说法。

“中西医课比要调整,文理科招生的比重也要调整,我们是新成立的大学,身上没有包袱,为了中医事业的发展就要勇于探索。”陈静山一锤定音后,看着黄素问道:“黄素,我看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有什么想法就继续说出来,这里都是你的老师,有什么不对,大家也可以帮你补充。”

陈静山这真的是把黄素当成鲶鱼了,要把这池塘里的安逸的鱼群全部搅动起来。

黄素接着说道:“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教学内容,难道只教授教材和经典就算完成任务了吗?”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实际上表达了这样一个意境,就是在古代作为一名中医,应如良相一样胸怀大志,博学多才,善于治国,方能国泰民安。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集中国文、史、哲学大成于一炉的生命科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如它的整体观念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动态辩证方法。所以,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强调,作为真正的中医师,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从古到今,凡是中医界的大家无不通古博今,从而形成了雄厚的文化底蕴,宽广的认识视角,独特的思维方式,精准的辩证思路,为临床可靠的疗效。只有锲而不舍地长期钻研学术和临证积累,不断丰富提炼精华,才能造就真正的名医。”

“中医的鼻祖张仲景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倡导者,他以自身的事例为后学者树立了楷模。我们现在的条件虽然无法将中医培养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儒释道法都精通的医生,但是,作为中医在校学生,我们是不是要培养一下他们遍览古典医籍的习惯,在确保主修的课时,在选修课上,尤其是三大以后,学生们都有了一定中医基础后,是否可以增加研究历代名家的医桉医话的课程,从中汲取其学术思想的精华,培养学生开拓临床治疗思路。”

刘教授点点头说道:“黄素说得非常好,医生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尤其是中医,就是我这个六十岁的老头子,每天还医书医桉不离手。学生在院校时间有限,主要是打好中医基本功的初级阶段,应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为主,但我们也要培养学生扩展思路的习惯,我们要教会他们如何看先贤医书医桉,如何把这些医书医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现在对中医要求已经很低了,看看古代中医,居江湖可以悬壶济世,居庙堂可以牧首一方。

至圣先师张仲景曾是一郡太守,唐代名医王焘也曾是赵郡太守,明代张景岳更是从军北击胡虏,更不用说傅青主是顾炎武、黄宗羲齐名的人物。

有时代的原因,古代读书人少,能成为医者都是家境殷实的读书人,从中也能看出古代中医和现代中医文化底蕴的差距。

“黄素说得非常好,培养名副其实的中医是一个中医药发展中的系统工程,应从中医基础教育抓起,从临床见习和实习做起,从临床实习基地改革开始,改变过去课堂上讲中医课,临床实习多是西医的局面。提高中医的传统文化素养,根据中医药学科的特点规划教育方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导向。”

陈静山肯定黄素的说法,环视在场的所有人鼓励道:“我们蒙疆中医、蒙医处在三十年前所未有的好局面,省政府、省卫生厅有意发展中医、蒙医改变现在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紧张的局面,这就给我们了改革中医机会,改变过去强调考试西医课,忽视中医课程的不合理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