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出口转内销(1 / 2)

,坚守我的海工时代

“老王,怎么回事儿?”

眼看被叫做老王的部队领导忽然表露出难以置信的差异之色,几个部队的领导连忙就围了过来。

就连领导首长的目光同样不易察觉的瞟向了那个叫做老王的部队领导身上。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作为总部的高级技术干部,老王在军用产品的技术和工艺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

也正因为如此,从来到株江厂到现在,老王虽然对株江厂的发展和技术底蕴很吃惊,但却远不如其他人表现的那么夸张。

因为在他眼里株江厂只有快,至于技术方面可取的地方并不多,无非是诸多成熟技术的叠加而已。

就比如之前看到的dpz—82型82无坐力火炮,虽然很新颖,但也谈不上什么新装备,更说不上什么新技术。

国内的其他研究机构和生产厂家搞不出来嘛?

如果狠抓一下,统筹明确,先做出来也是很容易的,只不过这样一来会消耗大量的经费,从而削弱其他重点项目的推进而已。

说来说去还是经费的问题,钱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老王远没有其他领导表现的那么强烈,即便是来到高端分厂,见到了150计算机和dpz—076型76舰炮。

老王也都觉得这都是株江厂家底厚的原因。

直到他看到了dpz—076型76舰炮拆下的那根炮管尾部的那几个还有些湿润的镗槽,整个人的态度立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眼见其他部队领导围上来,老王也不隐瞒便指着其中的一个镗槽说道:“你们看这个镗槽,再看整个身管的结构……”

围上来的部队领导被这一句话说得是一脸的茫然,心说我要是能看得出来还用得着在这儿问你老王?

好在老王也没卖关子,继续说道:“这个炮管采用的是一种双层筒紧的制造工艺,诞生于一战末期,二战时期战列舰上的大口径火炮普遍使用了这种工艺,即先铸造内层身管,然后再在外层铸造一层,双层结构不但可以相互抵消自身的应力,还可以增加身管的使用寿命。

但随着现代火炮制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身管自紧技术的应用,这类老式工艺也逐渐被淘汰掉了。”

“这么说,也没什么嘛……”听老王这么一说,一位部队领导冷哼一声,揶揄老王一句:“你老王一惊一乍的干什么?吓人呀!”

“我不是惊叹于这种老式工艺的重现,而是震惊于他们在这套工艺上的创新!”老王赶紧解释。

“什么创新?”一位领导追问。

老王赶紧指向内层与外层中间的四个大约一厘米宽的镗槽:“他们将冷却系统预埋在这些镗槽内,所以……”

话音未落,老王抬眼看向自己的一众同事,目光有些复杂:“所以他们炮做的这么轻盈、灵巧,关键的节点就在这儿!”

“不就是在炮管的中间开个镗槽嘛,这有什么难的?”另一位部队领导看着老王。

老王却是摇了摇头:“镗槽确实不难,难的是要把这样的镗槽一直开到炮口……”

说这话时,老王的目光从炮管尾部一直延伸到炮口,要知道dpz—076型76舰炮可是一门62倍口径的长身管舰炮。

炮管超过了4米。

这么长的距离想要在炮管双层之间开镗槽,且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没有任何可以探查内部情况的设备。

不仅如此,整个过程不能有丝毫的误差,否则整根炮管就彻底报废。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在加工过程中整根炮管的强度要维持在一个极高的水平,毕竟是在炮管外壁的中间开镗槽,如果炮管的强度不够,就算加工环节能撑得住,列装部队后的操作环节也会因为炮管承受不住炮弹的高温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