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或是彻底解决赵氏代国的机会?(3 / 4)

中行寅在“泾阳”很隆重地迎接智瑶的到来。

这位智瑶的长辈,年纪方面也很大了。

恰恰是因为年纪太大的关系,要不然中行寅怎么都要出城十里以上迎接,不是在城门处迎接。

“大王,近来义渠多有异动。”中行寅没有入城门,先告诉智瑶一个消息。

义渠在诸夏史书上的篇幅并不多,他们却是跟秦国相爱相杀了近三百年的一个异族势力。

最为强盛的义渠一度杀到秦国的都城,那个时候的秦国可是能够一国独扛五六个国家的合力讨伐,能够端倪到在史书上篇幅少的义渠实力没有那么不堪。

如果研究能够发现一点,义渠其实比月氏、东胡、匈奴的发迹更早,他们也是第一个将游牧体系带来红利发挥起来的势力。

什么红利?就是将马利用到一种极限,组织数量足够的骑兵,再跟诸夏这种依赖步兵的文明交战,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义渠曾经杀到秦国都城附近并不是取巧,他们击败了一支又一支秦国的拦截部队,攻克了不少秦国的城池,以堂堂正正的进军姿态杀过来。

当时的秦国已经完成变法,击败了魏国夺取河西之地,并不是之前那个显得羸弱不堪的秦国。

而秦国新军在都城郊外击败义渠,属于在河西击败魏军之后,取得的另一个辉煌战绩。

在随后,义渠连续威胁了秦国近百年,后面还是秦惠文王的母亲使用美人计将义渠王骗到“咸阳”杀掉,趁着义渠群龙无首之际发兵,前前后后耗费了近十年时间才将义渠灭掉。

那个时候秦国危急到什么程度?危急到连秦宣太后需要献身,乃至于骗义渠王是要让他来当秦国的王。义渠王能相信那些话,足以证明秦国真真就是非常危险,要不然一个能带着部族将秦国逼到那份上的王,怎么可能相信那种鬼话。

智瑶没有半点看不起义渠的地方。

在原国对秦国的灭国之战前,不就是因为义渠先跟秦国大战了几场,才让原国可以轻易灭掉秦国的吗?

在原军灭掉秦国之后,又与义渠交锋了数次,并未让义渠大规模削减战力,还让义渠大军退回了老巢。

后面的几年,原军与义渠又进行多次交锋,不管是原军主动出击,还是义渠前来进犯,大的交战一次都没有发生。

没有发生?仅是这一点就让智瑶对义渠产生了极大的警惕。

农耕族裔对上游牧族群的难打之处就在于难以实施歼灭,义渠人懂得了打不过就不打的战略思想,还不够让智瑶产生警惕心吗?

幸运的是义渠对原国无比忌惮,发现占不了便宜之后, 不再大规模集结挑衅,要不然仅仅是做出进军的姿态都会牵制原国相当的兵力。

智瑶等进城洗尘完毕才召唤中行寅详细了解情况。

“此前赵毋恤与义渠结盟,赵氏独占九曲之地便与义渠交恶……”

中行寅讲的很多事情都是智瑶事先知情,有点像是再讲废话。

只不过,智瑶清楚什么叫承前启后,一件事情总要先从原因说起,才能将来龙去脉讲得更加明白,不至于只提到结果让人听了茫然。

总得来说就是,义渠因为觉得被赵氏代国欺骗,出兵出物资一块打楼烦,好处却是全被赵氏代国占去,双方弄得反目成仇。

义渠因为担心原国进犯的原因忍了几年,直至原国不断对其他列国用兵,近期还摆出了要跟楚国进行生死决战的架势,使得义渠认为找赵氏代国算账的时机到了。

“赵毋恤确实是那般人。”智瑶听后只有这个评价。

原版历史上的智瑶被赵毋恤屡屡阴谋算计。

这个历史版本,智瑶虽然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将赵毋恤结果掉,内部之争演变成为国与国的竞争。

智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