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遍地开花(1 / 2)

尽管王军天天唉声叹气为专营店开张发愁,高峰仍是让酒厂的生产加班加点进行,其中有一千多斤的包谷烧只有两天不到便要出窖,后续两千斤也只需等待一周左右。

如今庆林酒厂的生意如火如荼,王军打心眼里觉得这种安排有问题,哪怕是当年老洪家风头正盛时期,三千斤同一种酒品也得至少两三个月才能卖干净。

更何况这种应季包谷烧就是要趁着口感新鲜饮用,要是一个月之内卖不完,到时候存放和后续生产可能都要出问题。但看着高峰一副毫不担心的样子,他又不知从何劝起。

然而洪伯倒是没有过问任何销售问题,他似乎对高峰有一种莫名信心,新厂开张以来始终只顾着自个儿埋头把关质量。高峰也没料到,这年近古稀的固执老头居然有着如此执行力。

次日中午,富民村如约交付了两百只小陶罐,高峰全部带到农贸市场的小门面店里,又去买了百十来红纸,裁成巴掌大小。

现在门店当然是空空如也,连个酒架子也没摆设,至于招牌,高峰现在不急着挂上去。这一切都要等营销计划最后阶段才逐步实施,如今门店的作用只是相当于一个临时小仓库。

刚走到门口,忽然撞见王军也在街上,王胖子手中还拎着一只大兜,二人打起招呼。

“正要找你呢,之前找人做的两百只小布囊完工了,你瞅瞅咋样。”

很明显王军心里还是有些不痛快,表情和语气并不是多舒坦。

高峰接过一大包红布囊,随手拿出一两只来查看:“不错嘛,手艺真巧,之后闲了再找她们家做三百只。对了,你这会儿闲着不?帮我做点细活。”

“你是老板你说了算,有啥吩咐就行。”王军走进店门,仍然有一句没一句地嘟囔道:“哎,我还是觉得这店面太小了,和人家庆林酒铺没法比啊…”

他没搭理王军的牢骚,毕竟这家伙心里也是想着酒厂好,只不过有时候性子急了点。

“三片陈皮,一撮甘草,一把茅草根,两块黑糖,配好之后就装进红布囊。”

吩咐完这话,王军才算是知道这布囊的用途,但他总觉得这是多此一举:“煮酒方子写在标签上不就完了,人家自己买去,咱为啥还得自己掏钱给人配好?”

“哎哟,亏你还是大徒弟,老洪咋就没这么啰嗦,只管做就完了呗。”高峰笑着回应道。

备齐了笔墨,每一张小红纸上面写好商标,后面还添上一行字‘加入作料烧沸,小火慢煮三到五分钟饮用最佳。’

不得不说,高峰的一手毛笔字确实漂亮,无论是恢弘大气的商标还是蝇头小楷写的温馨提示,哪怕认字不多的人看了也觉得赏心悦目。

贴上标签,再用小红绳把布囊绑在上面,打个精巧的绳结。这巴掌大的酒罐比之前更显得玲珑秀气,简直像是礼品店里的小玩意儿。

其实堆砌小细节的做法,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时代早就司空见惯,甚至很多人都开始讨厌这种过度包装。但在那个年代,如此贴心的售前服务确实能博人眼球。

这就是眼界了,虽然自家酒厂地处山沟,但他绝不会让自己的产品散发一股小作坊的感觉。无论是专门订制的酒罐,还是装煮酒作料的布兜,每一个精心设计都是留住客户的一道关。这要搁几十年后,就叫‘兴奋点’营销,试图全方位抓住客户心理。

而最关键的地方,也不仅仅是为了标新立异。要让这三千斤包谷酒的销量不愁,其实高峰早就动了很多小心思,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打个比方,有客人到店里来买酒,一般耐心点的销售员可能会提醒两句,这酒该加啥作料或者如何煮。不过客人买回去之后,十有八九只是图方便直接喝。正到了喝酒吃饭的档口谁会为了几片陈皮和甘草专门跑一趟药店?

而高峰选择在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