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科举与水利工程(2 / 4)

地形也会被八旗骑兵冲垮。

其三,九级文化建筑应天书院设立,范仲淹计划开科举,选拔人才,进入应天书院培养,提高他们的基础属性和天赋。

换而言之,只要人口数量足够多,筛选出一批潜质较好的人才,进入应天书院,他们的基本属性可以更高,也有可能觉醒天赋,甚至是领悟第二天赋、第三天赋。

如此一来,一些后人,也有可能诞生名将,不至于断层。

张华认可范仲淹的决定,于是让范仲淹筹备第一届科举,并且决定笔试的科目。

科举分为文举、武举。

在张华的强调下,文举除了文史,还要考核法令、算术、时策、经济、天文、地理等实用科目,并且降低诗词歌赋、儒家经典的比重,提升法家、墨家、农家的地位。

武举考虑举重、骑射、步射,还要考核兵法。

纸上谈兵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武将要掌握基本的兵法。

至于如何灵活运用,是人是鬼,那就看武将的天赋了。

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

又比如南宋时期的虞允文,作为没有带兵经验的文官,也是纸上谈兵,却在采石矶以一万八千宋军,击败十五万金兵。

所以说,纸上谈兵不一定是坏事,只是不同的武将,天赋亦有差距。

张华设立科目之后,就由范仲淹在各镇组织科举考试了。

科举只在各个县的县城举行。

为了保证科举的公平性,张华设立主考、监试等官吏,还派出士兵看守卷子,维持考场秩序,要是有人敢乱来,说不定会被诛杀。

至于评卷,由各地教谕、考官、吏曹进行交叉评选,按照分数划分等级。

等级最高的一批人才,张华将会亲自召见。

因为可以看到这些人才的英雄属性,弄虚作假的概率大幅度下降。

第一届科举设在两个月之后,各县的士子闻讯,哗然一片,为之狂热。

张华势力蒸蒸日上,如果此时出仕,哪怕是混资历,将来怎么也可以混一个县令吧。

而且,张华设立的科举,不限制男女。

当然,科举的前提是要识字。

古代女子识字率很低,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参与科举。

“有点意思,不知道以我的才能,是否可以通过科举。”

“老夫十年寒窗无人问,既然这次有机会重新参与科举,那就姑且一试吧。”

“如果被张华大人赏识,当个县令就好了。”

“你想多了,现在我们大夏也就十二个县,县令也就十二人,几乎都被历朝历代的官老爷们占了位置,哪里轮得到我们?依我看,能当个县吏就算不错了。将来领地扩大,再升迁县令,怎么也算是人上人了吧。”

一群士子在县衙的公示栏前,看到科举的信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不过张华设立的科举制度,有些不同,在通过科举之后,这些士人还要在应天书院学习一段时间,再根据在应天书院的提升,进行任用。

绝大多数士人都在积极筹备科举,其中不乏一些大才,或者有些有潜质的年轻人。

目前,张华设置科考的年纪是十五岁至五十岁,至于年纪更大,精力已经跟不上了。

除了科举,一些历史名人可以考虑毛遂自荐,张华也会酌情任用。

河洛有稳定的环境可以举行科举,而其他势力却未必可以做到。

譬如唐玄宗势力,因为唐玄宗与安禄山的大战,唐玄宗势力已经无暇举行科举。

夏镇,负责治理河洛水利灌溉,同时担任钦天监的郭守敬,绘制出关中地方的完整地图,正在计算距离。

在张华攻略关中部分地区之后,郭守敬因地制宜,正在筹划一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