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鲜血液(2 / 4)

宣德大帝 半老夫子 236 字 2021-10-21

帝与太宗皇帝一样喜欢重用太监。不一样的是当今下旨整个大明停止阉割儿童,给出的理由是阉割儿童不利于发展人口,如今正是大明开拓进取的好时机,以大明现有的人口根本就撑不起一个世界性大国。

现有的太监已经成了大明最后一批太监,不使用太监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皇宫那么大总要有人洒扫庭除。若是用女子,女子天生就有局限性,有些活女子根本就干不了。

而且大量女子进宫就会耽误最佳的婚配年龄,同样不利于人口的发展。这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一夫一妻制。

想要推行一夫一妻制,对于眼下的大明来说,比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还要难。毕竟食色性也,有钱了若是不娶妻纳妾如何能显示出自己的富贵。

更为关键的是皇室若是遵循一夫一妻制度,一旦皇后无子,那就是天大的政治事件。

朱瞻基有后世的经历,自然是知道这生男生女与女子自身的关系不是很大,就算是后世科学昌明,也无法解决怀男怀女随心所欲。

夏元吉的离世与郑和的病倒,让朱瞻基意识到皇爷爷给他留下的肱股之臣都将老去,大明朝已经到了更换新鲜血液的时候。

这个时候一些年轻而有能力的官员必须尽快的提拔上来,让他们承担更大的责任。

朱瞻基查看过全国官员的履历,每年都会接见一些进京述职的地方官员,大多数官员都是抱残守缺,满口的仁义道德,一问到政事便漏洞百出,对于地方治理毫无规划可言。

不过也有一些读书人中的另类,如今的兵部侍郎王骥就是其中的一位。王骥在朱瞻基的眼里像武夫多过于像文官,不过他却是地地道道的文官,乃是永乐四年进士出身。

二十多年的宦海沉浮已经让他升到兵部侍郎的高位,如果按照历史的轨迹,很快王骥就会登上兵部尚书的位置。

刘观已经在旧港待了五六年,从去年开始身体就已经不行了,刘观已经连续上了三次乞骸骨的奏疏。锦衣卫也回报刘观近一年来大半时间都是靠汤药维持,恐怕时日不多了。

现在急需找到一个人代替刘观执掌旧港布政使司,大明朝想当官的有的是,可是想去海外当官的却并不多,所有读书人都视出海为险途,但凡有办法都没人愿意出海。

朱瞻基特旨将王骥与于谦和弋谦三人都诏到了济南行在,皇帝登基这么多年很少召见大臣,每次召见准有大事发生。

今次一下子召见不同部门的三位大臣,朝堂上又要出现震荡了,京城众官员纷纷猜测皇帝召见这三人到底所为何事。

这三人,弋谦是皇帝的喉舌,皇帝想说的话都会通过弋谦掌控的邸报发表出去,就算大臣们再想隐瞒,也挡不住邸报在大街小巷里售卖。

于谦是个两面都不讨好的人,这边因为在都察院查贪腐,得罪了太多的同僚,搞得到现在都没有官员愿意与他接近,于谦也一直以孤臣自居。那边对皇帝于谦也不亲近,从来不会主动去请见皇帝,与皇帝拉近私人关系,皇帝也不怎么喜欢这个愣头青。

王骥是典型的士大夫,是文官的自己人,也是文官中少数实干型官员。这三个人的组合根本就挨不上边儿,朝臣们想破头都想不出皇帝召见这几人到底是为了什么!

王骥等人也是不知道皇帝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既然皇帝传召,不敢怠慢,北京到济南八百里,快马加鞭也要五六天才能赶到。

到了济南行在,门口等候的小宦官听说这三人到了,赶紧将三人引进皇帝的书房外,小宦官进入书房禀报。很快一个陌生的内官从书房走出来对三人点点头道:“三位随咱家进来吧,皇爷已经等候多时了!”

别人不认识这个太监,弋谦在通政司多年,沟通内外却是认识他的。上前拱手道:“原来是金公公!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