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2章 聪书记(1 / 3)

终宋 怪诞的表哥 3248 字 1个月前

时间到了二月中旬,燕京的天气已开始转暖。那木罕败退回来之后,向忽必烈汇报起在保州之事时,将他的败迹说得轻描淡写。张弘道太卑鄙了,用了些小手段救回了张柔。儿子本想率兵杀过去,直接歼灭张弘道,结果李瑕亲自领兵接应他。儿子一看就知道,李瑕已经提前布置好了埋伏,于是领兵撤了。唐军追击了一段,说是大胜,但儿子根本就没上他的当。军中的伤亡是怎么回事?儿子到的时候,奥鲁赤已经被张弘道杀得大败了。那木罕说了一句大实话,却轻轻巧巧地将罪名怪在了奥鲁赤的头上。忽必烈心中有数对这些战败的原因没有多问。他如豆的眼睛冷冷扫了那木罕一眼,道:说说李瑕的埋伏,他在河北修了很多望楼、城垒,是吗?有些是唐军修的,有些是把以前那些汉人豪强的堡垒改建了一下。儿子后来有两次想偷袭他的辎重,都让他们藏了进去.....忽必烈听罢,淡淡道:你说过,你要和我打个赌。那木罕一愣,此时才想起来自己确实说过这话,他曾请求忽必烈让他领五万骑兵南下,承诺一定会击败李瑕。但没想到的是,遭遇到的却是这样的挫败。他不仅没能让忽必烈重新信任蒙古骑兵,只怕还要让那些已被猜忌的汉臣们重新得到一些重用。果不其然。这日,忽必烈驱退了那木罕之后,一脸深沉地坐在那思忖了许久,召见了金莲川幕府诸臣。......有的汉臣认为忽必烈对汉法的态度是摇摆的,认为忽必烈也曾坚定要行汉法,是因李璮之乱而开始有所犹豫。这种想法不对,想得太浅了,没能捕捉到忽必烈作为一个草原雄主的心态。根本就不是因为李璮之乱而心生犹豫,那只是一个借口。甚至,根本也没有什么行汉法的坚定之心,那只是一个承诺。汉法也好,蒙古旧制也罢,一切对于雄主而言只是工具。工具好用就用,不好用就放。而有些人身为工具,却徒抱太多的想法和期待,反而显得可笑了。这个道理,如今金莲川幕府诸臣里已经有人意识到了。大汗召见?四皇子这一败,又到了我们出谋献策的时候了。会同馆中,当得到了忽必烈的召见,有人这般嘀咕了一句。刘秉忠没有回头去看是谁说的,却很敏锐地注意到说话者说的是大汗而不再是陛下。诸臣一路行到了大宁宫,只见忽必烈已端坐在上首等待。朕还能信得过诸卿吗?一句话落下来,诸臣一愣。因为忽必烈今日说的却是汉语,虽然很生涩,但确实是。刘秉忠愕然抬起头,看着忽必烈良久,蓦地红了双眼。陛下何出此言?臣等对陛下一片忠心赤诚,天日可鉴。可惜,到了这时,忽必烈又听不懂了,直到旁边的通译给译了一遍,他才用蒙语道:但如今天下间出了个汉人自称为皇帝,朕难免要担心你们的心意改变了。绝不会的,陛下。刘秉忠也用蒙语道:天下早就有汉人皇帝赵氏,叛贼李璮也想要当皇帝。但我们从来没有因此而背叛,这违背了君臣之道天地纲常,臣等绝不为之。臣等忠于陛下,誓死不改。好。忽必烈道:那朕就相信你们了,朕相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最后八个字,他又是用汉语说的。或许是早就打算好要让一众汉臣们许下承诺,因此他之前便练过。而一众汉臣们确实也都是君子。总之,如今一来稍稍安心,忽必烈便开口说起了战事。他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接见这些幕府老臣了,还得先安排人说说战事的最新进展....如今李瑕的兵马已经继续北上,逼向燕京。大汗命移相哥大王统兵驻于武遂城,与李瑕交战于白沟一带。交战?刘秉忠问道:没有再议和了?李瑕狡猾,并没有议和的诚意。交战的情形如何?移相哥大王现在还能够挡住,但担心唐军更多的兵力、火器运到战场并建更多的工事.....诸臣听了一会,大概便明白过来,毕竟大元的兵力都收缩回来了,目前还能守住,但蒙古大军却也没有以往那种战无不胜的自信。忽必烈问道:说说吧,你们都有什么击败李瑕的办法?诸臣遂开始各抒己见,直到有怯薛将领匆匆赶来,向忽必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