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白玉药妆(1 / 2)

沐红玉在九大队有个响当当的名号叫“送子娘娘”,这个名号可比“沐神医”还要响亮得多。

先不说最早受惠的王翠花,吴红那边的事情也是被传得悬悬乎乎。烧陶瓷的黄家夫妻两个,现在身体别提多好,黄二媳妇那肚子又挺了起来。大队里有去中医大附院看过病的人回来说,夏小菊那四十来岁的人了也重新怀了孩子,要给人家院长生个大胖小子。

秦家人之前最爱骂夏小菊是灾星,只会生赔钱货。结果夏小菊生的三个姑娘全都考上了大学,老大还嫁了当兵的科学家。秦家以为这就完了,没想到都人老珠黄的夏小菊竟然嫁了个院长!现在又传出来怀上了孩子,简直……不要脸!

大概也只有秦家是这么个态度,别的人现在对夏小菊只有仰望的份儿。一是夏小菊娘四个通过努力改变了生活,站在了大部分乡下人一辈子也难以企及的高度。二是夏小菊一家和沐红玉的关系好。方家原本什么样子,九大队的人还是挺清楚的,不就是夏小菊把方婶挑去帮沐红玉做个饭带个孩子吗,现在人一家子当着老板,穿着灯芯绒,顿顿能吃肉,听说已经成了万元户。

当然,比起仰望夏小菊娘几个,“送子娘娘”沐红玉已经被彻底神话了。九大队医疗站的杨老头夫妻早已经鸟枪换炮,在崭新的诊所里上班,夫妻俩还都有了职工编制。这靠谁?夫妻俩可是一点都没敢忘,多亏了之前倒春寒时候沐红玉找了他们夫妻俩帮忙,而且沐红玉还从来不吝传授她的经验,两老口现在的医术不能看什么重症大病,但乡下人都皮实,一般头疼脑热什么的他们都能治,大队诊所也是大鱼乡十个大队中的独一份。

还有九大队十队整个生产队,人家现在土地还是集体化,但种植药材的收入不比种粮食差。另外他们还和大鱼中药厂签订了长期合同,一些零散买卖药材的都只能经过他们的手才能卖出去。

倒也不是垄断性的强买强卖,而是人十队的人挺有远见的,之前就分批派人去帆江厂三医院跟着学习药材的选用和炮制,到现在也都还有好几个在中医大附院学习呢。

这些人去学习都是不拿工资,还自带伙食。刚开始被九大队别的生产队人嘲笑,现在嘛,一个个生产队长只恨自己眼光太短,怎么就没这个魄力。瞧瞧十队现在,林大山和林晓冬走出去,就连郑县长也是客客气气接待着,挣了多少钱不说,这份面子那可是祖宗脸上都有光。

还有原来知青院的白黎,本来说好了要考大学的,结果一年考不上就不考了。承包了知青院里香皂和药皂的生产,还弄个商标“白玉”。白黎从去年开始,就找了人把知青院改造了一下,又从公社里招了好些个年轻姑娘做工。但这些个姑娘都如同锯嘴葫芦似的,知青院里的事情一点也不往外说,神神秘秘地弄得刘继宗都有些担心花了大价钱的白黎连本带利都给赔了进去。

闷了快一年,国庆前终于揭晓答案。白玉药妆生产的不仅仅是药皂和香皂,还有以前沐红玉小批量生产的美白、嫩肤、祛皱、淡斑的擦脸霜。不过现在也学着之前沐红玉的套路,在包装上区别成高中低档,高档和中档甚至分出了洁面、水、乳、霜套盒,另外还有面膜、护手霜、身体乳等衍生产品,反正抱出来让人是目不暇接。

本地人是用惯了以前那种廉价的面霜和药皂,听说高档套盒要卖一百二,不禁咋舌,打骂白黎是昏了头,这种一盒能抵普通工人三个月工资的化妆品不知道能卖给谁。

白黎可没打算卖给普通人,乡下人的观念还没转变过来,心里觉得中药厂四十块钱一个月的工资已经是人生高光时刻。却不知道外面新起来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已经默默往万元户在发展,甚至有的早已超越了万元户的范畴。

在沿海以及发达城市,工资和福利也早已不是国营企业里面那种固定的几级工,都在往基本工资加计件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