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一旦春来不自由,遍行天下壮皇州。(2 / 3)

们总是在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

只见那个《鳝鳅赋》是个寓言故事。说是有个道人在市场闲逛,看到一个养黄鳝的水缸。缸里头的鳝鱼太多、空间太小,鳝鱼覆压缠绕,都奄奄一息好像要死了。

这时一只泥鳅从中而出,上下左右、到处乱钻,就像神龙一样周游不停。那些鳝鱼也因而得以转身通气,重新有了生机。

少顷,忽见天空风雷变色,那只泥鳅乘势跃入天河,可以翔于九天了。

然而它回视樊笼之鳝,思将有以救之。于是奋身化龙,复作雷雨,倾满鳝缸。于是缠绕覆压者,皆欣欣然有生意。俟其苏醒精神,同归于长江大海矣……

道人有感,喟然叹曰:‘吾与同类并育于天地之间,得非若鳅鳝之同育于此缸乎?吾闻大丈夫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几不在兹乎?”

于是他立誓像那神龙一样的泥鳅一样,以自身之力唤醒如黄鳝一般麻木无知的百姓,并以诗明志曰:

“一旦春来不自由,遍行天下壮皇州。有朝物化天人和,麟凤归来尧舜秋……”赵士祯轻声读完这首诗,也是肃然起敬道:

“这王心斋还真是不一样……”

说着,他又猛地一拍额头,恍然道:“奋身化龙,救群鳝逃出樊笼!这才是颜山农要向叔父传递的意思!”

“没错。”赵昊笑着点点头道:“但他们泰州学派反对汤武革命,也是真的。最好武王伐纣之后,再迎立微子才完美。”

“麻痹过家家呢。”赵士祯啐一口:“革命不彻底,就是彻底不革命。这道理都不懂,我看泰州学派也不过尔尔。”

“总脱不了儒家的桎梏。”赵昊也有些失望道:

“其实我是带着很高的期望而来的,满以为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能再长进一点,突破帝王将相的窠臼。可惜啊,看来不经亡国灭种、衣冠沦丧之痛,出不来黄梨洲,连唐圃亭的高度也达不到……”

赵士祯默默听着,虽然搞不懂‘黄梨粥淌不停’是什么鬼,但他早就习惯了叔父偶尔的呓语。

“不过,矬子里头选高个,他们依然鹤立鸡群。”赵昊又话锋一转道:“这还是第一次有人,道破我免费办教育的真意。我是忍了又忍,才忍住没把他们斩了。”

赵士祯点点头,他是赵昊最信任的侄儿,自然知道叔父的真实目的。

二十年来,赵昊在教育口上,累计花掉了两亿两白银。其中绝大部分花费,都用在了面向大众的免费教育上。

在江南教育集团办公楼前的影壁上,就镌刻着赵昊的两句训示:

‘邑无不学之家,家无不学之子’!

最初为了让穷苦人家把孩子送进课堂,集团的学校不光不收学费,还管饭。这样就为了能少养活一张嘴,穷人家也得让孩子去江南集团的小学堂念书。

针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少年,赵昊又推出一年的扫盲速成班。还在工场工场中开设夜校扫盲班,把脱盲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于是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似乎赵公子赚钱就是为了办教育。让所有百姓都读书明理,才是他最大的追求一般。

这大大祛除了江南集团身上的铜臭气,十分给赵公子的光辉形象加分。

不明就里的地方士绅还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江南的教育事业能发展这么快,老百姓的识字率能提得这么高,绝对离不开他们的赞助和支持。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赵昊兴办免费教育的目地,就是打破缙绅阶层对知识的垄断。而且非但要打破垄断,还要淘汰掉他们那套陈腐至极的之乎者也……

但赵昊并不像何心隐所言的那样,打算刨缙绅阶层的根。一来,他已经跟这些人牢牢绑定了。整个集团的最高层,包括他自己,全都来自缙绅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