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章 行政学堂(1 / 2)

宋士 浮沉的命运 69 字 2020-11-07

nbsnbsnbsnbs和占地百亩、设施齐全、看起来辉煌大气的“讲武堂”不同,位于大名府西城的几栋旧楼里的“华夏行政学堂”,则是要看起来破旧的多。br

br

nbsnbsnbsnbs不过,看似破烂,门口守卫的卫士一样兵刃雪亮、肃穆笔挺,门匾上“华夏行政学堂”几个大字也是方方正正,令人肃然起敬。br

br

nbsnbsnbsnbs校门口两侧的对联上,左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右边:br

br

nbsnbsnbsnbs鞠躬尽瘁、清正廉明,也是引人注目。br

br

nbsnbsnbsnbs“华夏行政学堂”的成立,也引起了某些势力和阶层的担忧和反抗,相比于旧有的科举取士,“华夏行政学堂”则是打破了这一惯例。而且相对于科举取士面对的是官员,“华夏行政学堂”则主要专注于吏员的培训。br

br

nbsnbsnbsnbs一大清早,尽管大雪纷飞,北风肆虐,路上的雪积了有半尺高,却也抵挡不住这些来自两河、陕西、山东、河南、两淮、以及荆湖多路前来参加培训的学员们的热情。br

br

nbsnbsnbsnbs这些透过招考遴选出来的2800多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报纸上的招生启事慕名而来。结果就是,3万多参加考试的考生,最后只选出来了2800多人。br

br

nbsnbsnbsnbs引人注目的是,在这2800多通过考试的吏员中,还有将近100位98的年轻女性,尽管数量少,但也却是学堂的首创。br

br

nbsnbsnbsnbs在这些学员中,大多数人都来自中上不与人家,而且都是城市家庭。不过,700余名寒门子弟的加入,也充分体现了考试甄选的公正性。br

br

nbsnbsnbsnbs学员们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聪明博学,雄心勃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许多人的心中,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改善国弱民贫,才是他们的平生之志。br

br

nbsnbsnbsnbs学堂大门缓缓打开。学员们好奇地走了进去,打量着里面的一切。br

br

nbsnbsnbsnbs跨过偌大的院子,却发现一个穿着棉袍的年轻人正站在楼前,身后是一群恭恭敬敬的士子打扮的人,人人身上落满了雪花。br

br

nbsnbsnbsnbs“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借户贫富搭配,10人为保,互相检查。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每次可借15贯,末等户1贯。当年借款随夏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2分。”br

br

nbsnbsnbsnbs王松顿了一下,看着下面的一众学员,问道:“那么你们谁能回答,王文公的青苗法利弊为何”br

br

nbsnbsnbsnbs青苗法在大宋诸路施行,以现钱贷给乡村民户,若有剩余则贷于城坊郭户。br

br

nbsnbsnbsnbs民户贷请时,须五户或十户结为一保,由上三等户作保,每年正月三十日前贷请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贷请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别于五月和十月随二税偿还,各收息二分。br

br

nbsnbsnbsnbs“相公,青苗法十户为一保,进行借贷管理。下户急需借贷,但却无偿还能力,上户富裕,无需借贷。青苗法本意,上户保下户,以使下户借贷得到担保,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