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道路的选择(2 / 4)

皇明天子 吾谁与归 4408 字 2020-10-06

轻了一些,稚嫩了一些,但是在承担责任上,绝对不是一个怂包。

袁可立不再进言劝谏,忧心忡忡的说道“既然万岁决定了,那此时臣以为还是得派出内侍,徐应元和涂文辅这叔侄,在西山煤局做的不错。”

孙承宗有些犹豫的说道“那是不是要往山西增兵?这样九边重镇,燕山沿线的军卒,就要悉数调往山西,但凡是黄台吉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会放过这个京师空虚的机会吗?”

“当然不会。”朱由检十分确信的说道。

事实上,每次建奴入关劫掠,都是大明重兵布防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趁着大明平定民乱的契机,京师空虚,黄台吉只要得到消息,就会入关来劫掠一番,满载而归。

大明始终陷在平定民乱,还是平定建奴叛乱,两线作战的困扰之中,诺大个大明,生生被两线作战给拖垮了。

朱由检对孙承宗说道“所以,孙帝师,蓟门、遵化,不可以有失。”

“蓟门火炮局虽然已经营生,但是依旧未曾形成战力,最早也在后年可堪一用,万岁,若是明年调兵山西,恐有不测。”孙承宗很老实的交待了这么做的后果。

西暖阁里十分安静,大明朝的臣子们,静静的等待着年轻的皇帝,对此进行抉择。

“山西暂不进兵,一切交给耿如杞打理,每日发咨文征询,但凡是有需要增兵,则即刻增兵就是,建奴来了的话,朕亲自领着锦衣卫和腾骧四卫,与之抗衡。”

朱由检如此决定。

这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两全其美的好事?

朱由检能做的就是两害取其轻,若是黄台吉敢来,朱由检就敢亲自前去迎战,介时就是一场以天下为赌注的豪赌。

朱由检不敢保证自己赢,但是他黄台吉必输无疑。

“这……”

孙承宗和袁可立互相看了两眼,最终还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万岁从来不是一个喜欢口出狂言之人,言出必行的万岁,若是建奴真的入关,可能万岁真的可能会去迎战。

孙帝师也好,袁军门也罢,他们同样无法阻拦大明皇帝想做什么,无法相劝之下,只能早早的做筹备。

按照孙承宗的分析,倘若山西乱起来,必然需要增兵之时,就是建奴破长城入关劫掠之刻。

当然,这都是孙承宗的分析。

他站在一个兵部尚书的立场上,分析战局,当然是遵循料敌从宽的原则,在制定战略战术的时候,尽量将敌人想象的足够强大,多做筹备,但是在具体宣传上,又要冠以建奴、贼寇等字眼,表明自己的立场,表达自己正统对敌寇的藐视。

耿如杞在任山西巡抚近五载,而他的老师秦士文则就任山西也是数年之久,耿如杞既然敢下手,自然是抱有了万全的把握。

“王八蛋!取我的刀来!”

耿如杞看着手中的账目就是猛地一甩,也不等近卫取刀,他直接从军卒的手中拿过朴刀,一刀砍在了靳良玉的脖颈处。

朴刀既不算长兵,长兵是那种钩镰枪,战阵杀敌,马背上用的长兵,而说朴刀是短兵的话,又有些太长了。

朴刀别名“着裤刀”,可以挂在裤腰带上。极简陋,安上短把就是用于刀耕火种的砍柴刀,按上了长把,就是上阵杀敌的朴刀,大明八刀之中,并没有朴刀,朴刀这东西都是民用。

不够锋利的朴刀,即使是耿如杞用,也是一刀没有把靳良玉砍死,随后耿如杞再次举起手中的刀,一刀又一刀,生生把靳良玉的脑袋砍了下来,才气喘吁吁的坐在了地上,看着一地的狼藉。

近卫们不敢上前,唯有跟随而来的锦衣卫,给耿如杞递上了一把方巾。

耿如杞擦拭之后,血红色的方巾,怕是洗不干净了。

红巾军当年的红巾,本身就是素巾,不染色,上阵杀敌,时日久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