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认购证(2 / 2)

他们四点钟下班,抓紧时间还来得及。

“谢谢您!”

张子健转身走出交易所大门右转直奔工商银行而去,心里还想,谁再说申城本地人歧视外地人,我跟他急。

而交易所里刚才聊天的那些人心里想的却是,今天小李怎么转性了,诚恳热情,不尖酸刻薄了,很奇怪,却哪里知道这个申城年轻人的心理活动。

记得以前看过秋雨的书中对申城人有所评价,感觉挺到位。

他说近代以来申城人是中国一个特殊的群落,形成了一个海派文明。

明代进士徐光启可算是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申城人,算是海派文化的发端人。

徐光启接受了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和罗如望的传教和洗礼后考上了进士,这个人很善于处事,开通随和好学机灵,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社会现实等都玩得来,一直做官当到礼部尚书。

他的安葬地就是申城的徐家汇,老申城高层社会的风度长久由此地散发,他的第十六代孙是一个军人,有一个外孙女叫桂珍,依旧继承了远祖的基督信仰和数学才能,更是名震中国现代史的宋氏三姐妹的母亲。

申城文明的最大心里品性是建筑在个体自由基础上的宽容并存。

只要不侵犯到自己,申城人一般不大去指责别人的生活方式,与邻里交往少,各顾各,有一句话叫“关侬啥体?”,申城人有一种冷静中的容忍和容忍中的冷静。

申城人另外一个心理品性是对实际效益的精明估算,讲究实效,胆子不大失算不多,不喜欢大请客,不喜欢侃大山,但有时也会精明过度反而浪费,高智商成为累赘。

申城人并不是排外,而是对自身高智慧的悲剧性执迷。

他们还有一个心理品性,发端于国际交往历史的开放型文化追求,崇洋不媚外,但却都希望自己的子女留学国外。

但是申城人最适合的岗位是某个跨国大公司的高级职员,而很难成为气吞山河的总裁,眼界高于闯劲,适应力高于开创力,有大家风度,没有大将风范,有鸟瞰世界视野,没有纵横世界的气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