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淘金(2 / 2)

中的金坑。

除此之外还有炼金的技术,非常多的沙子往往只能淘出很少量的金沙,里面铜,铁,金,银和各种杂质。

原沙往往是黑色的需要用坩埚加石英砂等提纯剂把黄金提炼出来。

而现代有很多人借用采沙石场等名义,偸采捡漏的沙金。

后来rb侵略者占领东北,开始掠夺此处黄金资源,十几年间几乎被rb强盗掠采一空。

他们在“百里金川”布下了四条大采金船,机械和人工采金并用,从关内抓来数千劳工进行毁灭性的大量盗采。

建国后兴盛的“百里金川”已经基本上没有成批量成面积的黄金可采了,矿脉没有了,只剩下零碎的星星点点,当年在八十年代前是不允许私人采金的,改革开放后当地可以私人采金,大中学生利用假期在废弃的碃口边,每天也能小有收获,一个假期可以挣足一年上学的费用。

所以当地的村庄近三分之二的农户都参与到淘金者的行列,甚至把自家的住房扒开,用所淘出的金子翻盖出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也流传过很多一夜暴富的传闻,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黄金都会在许多寻常人的身上发生,当时的穆棱成为名扬全国的黄金万两县之一。

无论官方还是私人采金,淘金的规矩不变从古延续至今,淘金者每个月的阴历初一、十五两天都要烧香敬神,采金中姓黄的不能说他姓黄,要说成元,淘金时由“把头”开挖第一锹,头几锹要左右各挖三锹以示吉利。

而因为当年东北的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还发现了黄金,而关内连年战乱和水灾大旱,政府的苛捐杂税,非常多的农民破产无法生存开始逃亡,清政府的禁边政策后期放松直至解除等原因,都引来闯关东的热潮。

“闯关东”通常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之一。

“闯关东”其中山东人最多,其次是河南河北和山西人,

山东人闯关东的数量达到平均每年五十万人之多,总数超过一千八百万,大约占全部闯关东人口三千七百万人的一半。

闯关东是一个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的壮举,实质上是中原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谋求生存的运动。

他们为了生存活命不是飘洋过海,就是跋山涉水,钻山林涉河流,挨饥饿斗野兽,避土匪躲官府,突破重重险阻,最终来到关东大地上而谋生……

“闯关东”大致有两条线路,一条是海路,由山东出海,到大连旅顺金州登陆,然后继续北上寻找肥沃的土地,风险极大,遇到风浪船翻人亡,或是飘到韩国rb。

另一条路是从河北出山海关,再到东北地区,同样充满了艰难险阻,饥饿与危险,疾病与土匪,路途遥远,颠沛流离携家带口,有的人甚至走了一年多才到达目的地。

所以至今东北地区除了满族和朝鲜族以外,大部分人的风俗习惯,饮食爱好基本上与山东河北相同,同样是豪爽仗义诚实守信,身材高大喜欢喝酒,此外还多了一些野性和不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