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闪耀的流星52(1 / 2)

顾长缨 只沐 2204 字 2020-07-26

现场体验这种东西是没法用金钱衡量的,如果体验好,那么能吹很久,不吹也能记住很久,多少也算是人生独特经历,而情怀不必说,很多人凑在一起欢呼,穿着专门的服装为音乐人打call,那种大家一体的体验是很难得的,忘了自己,只记得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悲同悲,喜同喜。

去个性化,自我刻板。

于是为了给观众打造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很多音乐人会改变每一场演出的曲目,同一首歌在不同演出里的演出方式也不一样。

不过,塑造演唱会体验的主要方式还是砸重金,舞台布置和制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就是为了提升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的体验。

如今精彩的音乐演出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观众了,他们去看演唱会,还想看到烟火效果、全息影像等高科技手段。为了满足观众的预期,开演唱会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自然而然地,票价也不能设得低了。

顾长缨看过一本书《摇滚吧,经济学》里详细提到过美国的情况,美国演出的音乐人能从门票收入里拿到10万美元的“担保预付金”,演唱会承办商从收入里拿走他们垫付的费用,比如,场地租金、演出设备的装卸费、保安费等。

音乐人自己的相关开销也要用演唱会收入支付。剩下的钱会分给音乐人和承办商,通常音乐人能拿85,承办商拿15。顶尖艺人的“担保预付金”能达到数百万,收入分成比例也高达90。

美国情况如此,国内应该差不多,不过在比例上也许有所出入而已。

票价里抽出的分成是一部分,很大的一部分。

所以,音乐人要保证资金不外流——不流入黄牛手里。

顾长缨以前并不知道这个,还是在那本书里提到了泰勒斯威夫特的例子才知道原来在音乐共享时代音乐人开巡回演出的无论是卖票贵还是便宜都能被黄牛赚走很大一部分。

毕竟黄牛们在抢票程序上花了重金,一般人还真抢不过他们,之后他们放出票,粉丝观众只能高价买进——价格自然不能太离谱,不然砸手里,一般是高一半或一半的价格。

顾长缨记得泰勒是靠先卖唱片再卖流媒体的方式实现第一桶金——因为买唱片的通常是粉丝,而流媒体上听歌的是普通观众或者比较喜欢但不舍得花大钱的人。

其次是打破流媒体平台收入的天花板。

和一家流媒体签约后,她限制流媒体平台一段时间内不能免费播放自己的歌,甚至可能要一直是收费的才能听,如果一旦发现流媒体平台流出免费的可以分享的,就选择解约,这样能够让流媒体平台重视起来。

最后是在卖演唱会门票的方式上推陈出新。

作为顶尖音乐人,斯威夫特的演唱会门票一票难求。为了让真正的粉丝买到门票,斯威夫特采取了很多新策略。

她推出的是粉丝认证机制,这个很标新立异。

要打击黄牛囤票高价卖出,就得弄清楚谁是黄牛谁是粉丝。

买她的票之前还得证明对她的忠诚度。

泰勒采用过一套忠诚度积分系统。粉丝可以通过当义工、看她的音乐视频、购买专辑,去社交媒体上跟斯威夫特和演唱会赞助商互动,来体现自己的忠诚,增加自己买到门票的概率,以至于不让票流入黄牛手里。

她还把售票的周期拉长,降低卖票速度,让粉丝能够买到一手票,但价格会因为购票时间不同而不一样,有点类似飞机票,临时买票的价格要比提前几个月买贵。出售巡演的门票时,没有一次性把票卖光,而是分时段出售一定数量的门票。这样,演唱会门票开始出售后,粉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能买到票。

她的事例给很多音乐人巡演售票以及签约平台出唱片,保证自己的利益了很多借鉴。

梦是睡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