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海上平寇(1 / 2)

朱恒的车队在官道上快速前行,进了腊月渐渐冷了起来,路越来越不好走。朱恒与徐渭坐在舒适的车内,炭火供着暖气,底下铺着厚厚的羊毛毯,十分平稳。

徐渭喝了口酒说“今年看起来天会很冷,北方灾民会多起来的。我们要加速了,一旦下了雪,水面结了冰这路就不好走了。”

朱恒点头“我先要去绍兴看看,再到上海,北上南京这样转一圈。希望能顺利地在年前到北京吧。”

五天后朱恒就来到了余姚,登门采访了谢丕。

谢丕见着朱恒十分高兴,热情地问“这么冷的天怎么来了?晚上在家好好喝一顿。”

朱恒道“我要进京了,不知何时再来浙江,自然要来看你。”

谢丕问“进京当什么官?”

朱恒无奈“我也不知道。只是朝里让我进京。随便什么官总要做事呀。”

谢丕道“家父曾说,你的前途远大,自然是要进京的。目前绍兴形势大好,你也不用担心。我现在纺织业工会成员越来越多,力量比单打独斗强大了许多。

订单自然就多了,照这样下去,很快就能与松江府,苏州府分庭抗礼了。

绍兴百姓农忙之余,参与到手工业之中来,钱赚的多了,比以前更富庶了。如今日子好过了,生活中的内容也随之精彩起来,晚上我们去看看余姚的夜市。”

朱恒很是欣慰,说“这就是我想要的回报。百姓是勤劳的,他们就应该能得到更好的生活。看来绍兴是成功了,但是其他地方差的远着呢。天下之大,全部改变要多久呀。”

两人愉快地谈着别的事情,后来朱恒拿起一张《绍兴时报》读了起来。近一年的时间《绍兴时报》发行量大增,投稿辩论的人也越来越多。

有为朱恒解海禁是否正确的辩论,也有就改革吏治的讨论。更多的还是心学各个门派之间的论战。

此时,王守仁到了。他十分满意地看着朱恒,他做到了他的承诺。可以说《绍兴时报》对于心学的传播作用比开书院大的多。

朱恒看到他行礼后问“王大人守制期满,是否回朝堂?”

王守仁回答道“吾本不愿再复起,可是皇上要我回京,没办法,今天也是来和谢兄告别单身。”

朱恒说“那感情好,我们同路,路上可以多和王大人讨教一番。”

王守仁还需几日准备才能动身,朱恒与他约定在上海汇合后先去了戚继光那。

此次来找戚继光,还是因为朱恒放心不下,吩咐他多加练兵。多多防范,多多巡逻,日后每次能多杀点倭寇。早日剿平倭寇,还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

戚继光现在身为副总兵,依然每日亲自练兵。在海边的这两年,海风把他的皮肤吹黑了,人显得更加威武,隐隐有了一代名将的影子。

戚继光提议用他的战船从海上送朱恒到上海,那样路上可以省下一天时间,也到方便了许多。朱恒还没上过他的主舰,欣然答应了。

当天下午所有人登船准备出发,戚继光顺带着加练一次海上演练。前后三艘小船前往上海县。

冬天的东海风大浪大,好在战船体积庞大,行驶地相对比较平稳。突然有哨兵在瞭望塔上示警,戚继光冲往船头,朱恒紧随之后。

这才发现远处东北面的海面上出现了几十条船只,有的还挂着海盗的旗帜。看那船只规格大小参差不齐的样子就知道是倭寇前来。

戚继光满脸兴奋,叫到“今日拖大人的福,运气如此之好,给我在海上碰着了。大人且在此处看看近年来我手下的兵练的如何。”

只听戚继光一道道命令下去,传令兵挥舞着各色信旗传令。收到命令的其余两船改变着自己的位置与航向,三艘战船齐向东北面的来船驶去。

倭寇的船只也看到了明军三船,立马分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