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0名选手成功的跳过了1米85,这等于是淘汰了一半的人,淘汰率也不算很高。
如果资格赛第二组也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下午的决赛,将会有20位选手参赛。
……
看过了第一组的资格赛,陈强已经对于这个时代的跳高运动员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正如他所料的那样,这个时代的跳高运动员,使用的都是俯卧式的跳高技术。
现代跳高运动刚刚兴起的时候,运动员们使用的是跨越式跳高,就是小学体育老师教的那种跳高方式,在1986年的雅典奥运会上,运动员使用的都是这种“小学生技术”。
而到了第二届现代奥运会,“剪式技术”被使用出来,巴克斯捷尔用这种技术,越过了1米90的高度,成为了第一个跳过1米90的人。而后这种技术开始盛行起来,一直到五六十年代还有人使用,比如中国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在1957年以177米的成绩打破了女子跳高的世界纪录,她当时使用的便是这种“剪式技术”。
但是“剪式技术”技术比较复杂,不容易掌握,而且对于身体的柔韧性和控制力的要求都很高,所以使用这种技术的人比较少。今天的比赛中,陈强也没有看到有运动员使用“剪式技术”。
到了1912年,美国运动员乔治霍林英发明了滚式技术,这种技术也被称之为“霍林式”,乔治霍林凭此打破了世界纪录,这种技术的出现,让世界上顶尖运动员的成绩,突破了里两米大关。在1956年的时候,仍然有运动员使用这种技术。
而在今天的赛场上,陈强也看到了有几位运动员,使用这种滚式技术。
到了1923年,苏联运动员波洛佐夫又创造出了“俯卧式”跳高技术,这种技术很快传播开来,并且广泛的被运动员所使用。1970年的时候,中国运动员倪志钦曾经使用这种技术,以2米29的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而俯卧式技术的最高成绩来自于1978年,在一次室内比赛中,苏联人用这种技术跳出了2米35的成绩。
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大多数的运动员使用更多都是这种俯卧式的技术。
俯卧式技术之后,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背越式技术,不过这种技术要到六十年代才会出现。
后来有人提出,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运动员使用背越式技术了,但是由于当时垫子不够柔软,所以运动员使用背越式技术,容易摔伤,因此背越式在当时是没法使用的。
实际上这种言论纯属瞎扯,说这话的人压根就不懂跳高。
因为早期的俯卧式技术,使用的是平翻姿势过杆,这种姿势在过杆的时候有一个收腿外翻的动作,也就是说在过杆的一瞬间,身体是要做一个饶横杆的转动,而身体转动过后,恰好是以仰卧的姿势下落,以背部着地,这和背越式的落地姿势差不多。
如果垫子不够软导致运动员落地受伤的话,那么平翻姿势也会让运动员受伤,运动员也就不可能使用俯卧式技术。
既然在1923年,平翻姿势过杆就可以使用了,这说明至少在硬件上,使用背越式技术也没有问题。
……
资格赛的最终高度只是1米85,所以那些真正有实力的运动员,是不会在资格赛中展露全部实力的。
接下来,轮到第二组的20位选手登场,其中就包括了陈强。
陈强走上了运动员排队等候试跳的区域,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那个人好像是陈强吧?”
“是陈强!虽然我觉得中国人都长的差不多,但是陈强刚刚还出现在百米短跑的赛场上,所以他的样子,我还是能认出来的。”
“陈强怎么来到跳高比赛中了,他是不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