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算有遗策(1 / 2)

汉明 八无和尚 2324 字 2020-06-03

所谓时势造英雄。

时势,是前提。

这道理和伯乐与千里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英雄常有,但时势不常有。

战机亦是如此。

眼下,战机到了,稍纵即逝。

已经贵为吴王、手掌二十万北伐军的吴争,此战前还在感慨,大将军府还没有足以北伐的实力,需要再积累三年才能北伐。

可事实上,北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

这很荒诞,可却是事实。

事实上,兵力、粮草、饷银等等,乃至一切物资的匮乏,都不是不能立即北伐的主因。

事实上,一切的困难和阻碍,就象女子的事业线,使劲挤挤之后,总归会有的。

可笑的是,一直坚称北伐时机尚未成熟的吴争,也正是排除众议,下令北伐的始作俑者。

吴争心里真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而拖延北伐吗?

敢与直面多尔衮布下圈套的吴争,真是个为私利而拒绝北伐的人吗?

不,其实吴争真正想要的是,让北伐战争少死些人,最大程度的保全汉人元气,来应对将来外番的威胁。

西欧的海军已经遥遥领先,东番还在红毛手中,整个东亚的海上贸易,特别是香料,都被马六甲海峡拥有上千条战舰的红毛所控制,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势力,也已经在苏拉特、金奈、孟买和加尔各答等地建立了大本营,它同样拥有着千艘战舰。

这对于日后的大一统国度而言,威胁是足够大的,吴争知晓海权的重要性,打烂天下,需要两代人,甚至数代人才能回复元气,西欧不会等华夏恢复的那一天才动手,这才是吴争不得不慎重北伐的真正主因。

可现在,吴争已经顾不得了,他毕竟不是神嘛。

有着凡人的七情六欲,吴争无法拒绝唾手可得的清河,于是终于将一场有限的报复战,扩大成无限的北伐战。他,真的能如愿吗?怕也只有老天才知道最后的结局。

……。

阿济格此时也为难了。

他倒不是想违逆朝廷的旨意,也不想助多尔衮一臂之力。

阿济格最想要的就是,率领他的旗军和徐州八万大军,带着从凤阳府搜刮的浮财,返回徐州去,继续过他的逍遥王爷日子。

无论最后是朝廷“平叛”,还是摄政王晋位,这对他阿济格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有这九万多大军,加上他的宗室身份,谁能奈何得了他?

待价而沽!这是阿济格此时真正的想法。

当然,阿济格同样不会坐视北伐军北上,可眼下这个可能性并不存在,只要自己驻守徐州,那么北伐军想要北上,就得他允许,否则,大军稍加东移,就能掐断北伐军的后路。

由此认识,阿济格顺应了朝廷的旨意,率军撤返,可问题是,多尔衮在沛县。

沛县是徐州北面的一个小县,可有道是山不在高嘛,有多尔衮驻囤的沛县,那就不再是个小县。

如果有人把囤有正白旗和一千重甲骑兵的沛县,当成是寻常小县,那就不止是脑子进水,还活腻味了。

阿济格天不怕地不怕,对他这个老十四弟弟,还是多少有些忌惮的,要不,福临怎么不叫阿济格为皇父?

这确实是个难题!

阿济格伤透了脑筋,你说强行返回吧,以多尔衮的脾气,势必双方火拼打起来,这显然是不对的,至少阿济格不想砸烂大清这口吃饭的锅。

可如果不返回,朝廷那边不好交待还是其次,主要是没地方落脚啊,九万大军,人吃马嚼的,每日补给可不是个小数目,地盘不够大的话,怕是如蝗虫过境,一地鸡毛。

好在阿济格身边总也有那么几个懂事的幕僚,给阿济格献了一策,既然进不得退不得,不如强留凤阳府,来个强龙就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