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治政和财政(2 / 3)

会迫害,某种意义上来说才是致命伤害。尤其是古代,皇家闹出这种绯闻出来,帝皇的颜面受损,甚至会影响臣民对皇帝的敬畏。

是以古代用宦官,人道方面姑且不说,毕竟也没谁强迫百姓就要当宦官,差不多都是自愿的。清代还要自己阉割才能去应征,朝廷不要,还得回去一辈子打光棍,血亏到底。

最后刘韬就被刘元起说服了,招募了一些宦官。都不需要迫害谁,当初从洛阳流落到民间的宦官多了,稍微放出点风声,都跑到这边报到。

精简了那么一百多个,放入门下省,秘库也由比较强壮的宦官,与锦衣卫联合看守。

而统领这些宦官的,还是一个熟人,便是钱福。这位居然在袁绍杀入皇宫的时候,侥幸逃脱,之后隐姓埋名当了一段时间富家翁,显然也是早早给自己留了后路。

本来再让同宗的兄弟,过继一些儿女过来,凑合着也能过一辈子。谁知道听说刘韬要招募宦官,当然立刻过来应征。

都是老熟人,刘韬也是念旧情的,就要了他,让他当总管太监。十常侍是没了,不过总管太监,那也算是常侍嘛!钱福对这个任命,自然是非常满意,都给刘韬跪下谢恩了!

“遵旨!”随侍的宦官,闻言当即准备笔墨,开始书写。

这位随侍的宦官,据说以前就伺候过刘宏的笔墨,本身也读过书,这几年流落在晋阳,看了不少的书,上了不少课,也练了不少字。文笔而言,比不少书吏还好优秀。

完成之后递给刘韬,后者看了看,点头,然后拿起玉玺盖下去,同时再盖个私章,这样才算是一份合法的圣旨。

传国玉玺是必然留在皇宫的,但私章却是随身携带。也就是说,想要趁他不在,偷偷用传国玉玺假造一份圣旨,那可是不行的。

不敢说绝对安,至少能一定程度预防这个情况。

写好的圣旨进行裱糊,封套有两种,黄底龙纹的为普通圣旨,需要中书省进一步审核,用印之后才算生效,主要是避免皇帝脑子一热,圣旨有漏洞或不妥之处。

还有一种是红底龙纹,专门针对军事调动的圣旨。中书省只能要求复议,复议就必须要指出圣旨哪里不妥,要言之有物,否则要承担责任。

同时,就这种圣旨,中书省不许改动哪怕一个字。没问题就直接下发。

刘韬可以在政权方面,和群臣们玩玩政治游戏,讲究一些公平性和民主。在军事方面,就必须是毫不讲情面的独裁者,毕竟能保证他安,保证大汉稳定的,便是兵权啊!

这份圣旨,自然也是红底的。一式两份,一份门下省存底,一份送中书省,谁接手谁签收,谁敢给他假装不知道,那么自然要问责。

这次特殊一些,毕竟要送到两个地方,所以是一式三份。

“调兵回来?”圣旨到来,皇甫嵩一看是红底的,就上前签收。毕竟军事方面的,都是由他来负责,政治方面,则是蔡邕负责,“怎么突然就要调兵回来了?”

“陛下当时正在批阅奏折,突然……”这也不是什么秘密,送圣旨过来的宦官,便把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

“安南将军那边赢了?没想到陛下还有这本事,远隔上千里,居然都能知道兖州那边的情况。”皇甫嵩感慨,“既然已经打完,那么的确没必要继续在边境施压了。”

这圣旨没有复议的必要,直接送到安东将军和安北将军手中即可。

“户部那边,应该能稍微松了口气了。”蔡邕笑道。

这段时间,户部对钱粮问题,可是抠抠搜搜的,各部动用点经费物资什么的,少不得被审核好几次。这也就算,关键具体的开销,也是被删删减减,务求每一文钱都落到实处,想要多那一分钱,那自然是没门!

这不,其他各部就只能找蔡邕诉苦,可他能怎么样,朝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