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我太难了(2 / 3)

信行军时以竹木制作炊具,利用蒸气蒸煮食物,避免炊烟暴露军营位置,蒸煮干粮亦更易保存,是为竹蒸笼的起源。」事实上,有确实的考古证据证明,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已采用竹来制作各种用具,而蒸这种煮食方法,亦早在周代已有记录。古代「蒸笼」有陶及青铜制作,而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东汉墓中出现的古代厨房壁画,则是现存最早与现代蒸笼渊源的实证,距今近二千年。

之所以要用蒸笼来蒸,那当然是因为用蒸笼,气密性很好,也不会走了味儿,能够锁住烧梅当中的肉汁,保持鲜美的口感。

“呼呼……烫烫。”

“还是用筷子夹起来吃吧,这样方便一点。”凌皓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双筷子。

“哇,好好吃!这个面皮真是又酥又软!还有点嚼劲。”商璃说道。

“我这里还准备了加了姜丝的醋碟,你们蘸点这个再吃看看。”凌皓说着便拿出几个小碟来。

“凌师弟,你真是厉害啊,谁以后要是嫁给你为妻了,那一定会很有口福的!”赵姮说道。

“只是平时比较喜欢琢磨这些东西罢了,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凌皓摆了摆手。

“凌哥哥,这烧梅的面皮,到底是用什么东西做的?这么好吃。”

“这个啊,是用小麦磨成粉,揉成面团之后,醒制以后蒸出来的,这样做出来的烧梅,既好吃又好看。”

“诶诶诶?小麦吗?还真是很意外呢。”

小麦是禾本科植物,是一种在世界范围之内都有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或生物质燃料。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神州则是世界上较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

在皂角树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有栽培小麦,且占粮食作物的第四位。说明在夏代,麦子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告麦”、“食麦”记载。《诗经·周颂·清庙思文》“贻我来牟”,亦作“麳麰”。三国魏张揖(3世纪)《广雅》有“大麦,麰也;泪科,麳也”的记载。

以后的古代文献中,将小麦简称为麦,其他麦类则于“麦”前冠以“大”、“穬”等字,以与小麦相区别。根据《诗经》中提及的“麦”所代表的地区,说明公元前6世纪,黄河中下游已普遍栽培小麦。

据以后史书记载,长江以南地区约在公元1世纪,西南部地区约在公元9世纪都已经种植小麦。到明代《天工开物》1637年记载,小麦已经遍及国,在粮食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

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楼兰;在楼兰的小河墓地也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

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一带的沙漠绿洲中,有着较充沛的水资源和高达40的植被覆盖率。

那时水中有游荡的鱼儿,林中有飞奔的动物,翠绿的草地可以放牧,土地适于耕种。

在小环境里有着相当不错的生存土壤。但是唯一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便是沙漠绿洲生态的脆弱性,一点点改变就会给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灾难。

南方原先很少种麦,汉以后才逐渐向南推广。

《晋书·五行志》说“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吴郡(今江苏)、吴兴(今浙江湖州)、东阳(今浙江东阳)无麦禾(这里的禾是指稻说的),大饥。”可见四世纪初,麦在江浙一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在此以后,又陆续得到推广,主要是出于农民自己的传播,有时王朝政府或地方官也曾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