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接引先民(2 / 3)

,不知稼墙“。

也就是说早期的党项人不事农业,衣、食、住皆仰赖畜牧,无文字历法,以草木枯荣计算岁月,崇拜天神,死后火葬。党项人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须互相帮助,当受到外族人伤害时,必须复仇,未复仇前,蓬首垢面赤足,禁食肉类,直到斩杀仇人,才能恢复常态。

此外,党项人还特别崇尚白色,故自称“大白高国”……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有千余家党项羌人归属隋国。次年,党项族领导人拓跋宁丛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肃临潭县境)请求内附,隋朝授拓跋宁丛为大将军。[6]

开皇十六年(596年)党项首领进攻会州(今甘肃靖远县东北),兵败纷纷降附,并遣子弟入朝谢罪,向隋朝纳贡。

唐初武德年间(618—626年)党项相率归属唐朝。党项羌中著名的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等八个部落,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其中以拓拔部落实力最为强大。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唐朝南会州都督郑元踌招谕党项归附,党项首领之一细封步赖率所部归唐,唐朝在其地设轨州(今四川松潘县西),授细封步赖为刺史。其他党项部落,亦纷纷响应,又设崌、奉、岩、远四州,并以原来各部酋长分别担任各州刺史。维昌

贞观九年(635年),唐下诏遣使开河曲地为16州,党项内附者34万口。当时曾与吐谷浑王慕容伏允结为姻亲的党项拓跋部酋长拓跋赤辞,也在与唐作战兵败、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归附唐朝。唐就其地分设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归附的部落首领作刺史,以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氏,受松州都督府节制,封为平西公。

唐初崛起于西藏高原上的吐蕃国,日益向外扩张,北上并灭了吐谷浑,并侵袭威逼党项羌。散居在今甘肃南部和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南迁,唐移静边州都督府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县),辖下的25个党项州,也随着一道迁徙。党项族原住地为吐蕃占领,留下来的党项居民为吐蕃贵族所役属,吐蕃称这些人为“弭药“。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吐蕃人取代早先的吐谷浑在青海湖地区的霸主地位,迫使众多的党项人逃离故土,归附于大唐……

至于后面的事情,凌皓自然也是知道得一清二楚,党项在大唐的庇佑之下茁壮成长,公元881年,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而被封为“夏州节度使”,从此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依据党项人的生活习性来看,都和查阅文献资料记载当中的“西戎之人”十分相近,所以凌皓有理由认为,这个世界里的党项族现在还是人美心善的原始部落,并不是后来大放异彩、红极一时的西夏王朝……

如果是这样的话,也许将来还可以作为一个帮手来拉拢也说不定,如果自己能够找到两股势力曾经在那么久远的时代之前就有过交集的证据时,那么,自己以后就可以多出一支可以作为盟友来笼络的军队了。

高原子民作战勇猛,体格也十分强悍,尽管这个高武世界里也有能够一巴掌打出天地异象的大宗师,但这种人向来很少亲自出手,值得他们出手的,只有可能是同级别的对手。

而在凌皓看来,宠络一支部族远比训练一支部队要来得更加容易,更何况还是像党项族这样一直把不屈不挠、能屈能伸这样的信念始终贯彻到底的辉煌部族。

这话现在也说回来了,只要不是主动挑事儿,在边境小打小闹,基本上是没人会管的。

何况,凌皓还从单瑛家族的族谱中得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西柔然部族虽地处西部草原一隅,与东柔然部落打得你死我活,却一直同西戎部落之间友好往来,双方合作显得非常愉快,可以说是老朋友了,甚至,单瑛家族